教育部新統計資料顯示二○一七學年大專院校休退學人數高達三十萬人,平均每四個人就有一人休退學,實是台灣高教一大警訊。
二○一七學年大專院校退學人數有九萬多人,新休學人數則有七萬多人,但總休學人數則超過二十萬,兩者相加就占有現在一百二十萬大專生的四分之一。教育部指出退學理由以志趣不合占首位,其次因逾期未註冊;休學理由以工作需要和志趣不合為主。整體言因志趣不合占休退學的最大比例,即是所念非其所要,念了才知道此系課程並非其志趣所在。
因少子化台灣大專院校錄取率已接近百分百,想要念大專院校並非難事,但是能否念到自己喜歡的科系卻非易事。
在面臨大專院校陸續退場問題,一些學子進入這些即將退場學校時,可能就提早自己打包,另謀生路。在台灣大學生滿街都是情況下,大專剛畢業生薪資仍不到三萬元,讀了四年畢業卻跟高中職畢業生薪資差不多,故其就讀意願自然不高。
教育部雖建立有休退學平台了解到人數動向和休退學理由,但對於這些休退學的大專生到底在做什麼?並沒有提出評估報告。這些學生是就此放棄復學真接工作,還是準備復學參加其他學校的轉學考,或是重考?這近三十萬學生本是該待在校園內,如今卻離開校園流落何處?教育部應該要詳加調查才對。
以往教育部只以公布註冊率來考量大學退場機制,因而有很多大專院校就以高額獎助學金來鼓勵新生就讀,可是往往念不到一年,發現到自己的前途不是用這一兩年的獎助學金就被可替換,所以只好休退學另謀出路。
教育部應該也要以在學率來評估大專院校的退場機制,了解這些科系何以留不住學生,是學校問題?還是科系發展問題?或是學生家境與經濟因素?不能僅以一個志趣不合的理由就可以概括休退學主要原因。
教育部也要開始盤點學用無法合一的科系,並且檢討就業市場已經飽滿的科系,限制其招生數,至於未來有產業發展的科系則要有計畫性的鼓勵開設,不能任由學校看到那個產業火紅就一窩蜂開設那個科系。
台灣高等教育並沒有配合整個產業經濟發展計畫去培養人才,反而任由各個學校漫無目的隨意更改系名去招攬學生,等到學生一入學後才知道學校所學已落後產業技術一大截,或者系名跟實際課程並不相符,學生當然只好辦理休退學去思考下一步該如何。
人才培養是國家發展之本,高教人才更是經濟命脈,三十萬大專生休退學,是白白浪費其前面學習的時間,此種培養人才的成本浪費,對台灣是一大損傷,教育部不能眼睜睜看著休退學人數的成長而沒有具體對策來因應。
教育部對於現在已經休退學的大專生應予以一一輔導;同時要求各學校去進行課程改造並提供多元學習,也可以提供跨校選修的機會,讓學生不必辦理休退學就可選讀接近自己志趣的課程。至於高中職生的生涯適性輔導也要及早規畫,不要學生在考完學測或統測再依分數來填選讀科系,等到考上就讀後才發現志趣不合,已浪費青春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