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情古今--秦漢至南北朝的絲綢演變

韋黎明、李小瓊 |2005.10.27
351觀看次
字級

在秦漢時期這西元前後的幾百年中,除民間的一般農戶從事簡單的紡織,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外,民間絲綢紡織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據《漢書》記,一位名叫張世安的貴族,其夫人帶家僮七百,從事紡織,以致家產日盛,富於一位大將軍。漢時的一部著作,記載了當時的地主莊園中,有大量蠶妾和女工,從事養蠶、繅絲、紡織和染色工作。

當時的絲綢生產者,在皇宮內院多為宮娥使女,有時皇后還要親織,這是從上古延續下來的傳統。但在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從事勞動的多為工徒。手工藝的師徒相承,職業世襲,保證了傳統手工業技術的延綿不絕,使得秦漢時期中國絲綢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在蠶絲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織造技術也有了突破,創造了精巧的「織錦法」。當時的一篇文章把絲綢品種彙成一首詩,詩裡包含有五十四種之多。

西元二二○至五八九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蠶桑織絲綢已成為普遍的家庭副業。當時,在中國北方形成了多個紡織中心。在南方,隨著七十萬北方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甚至更南方地區,來自北方的能工巧匠促進了江南絲織業發展的技術力量。歷史文獻記載,當時曾有一位官員要求政府賜他上萬匹錦,數位驚人;又有官府一次出資億萬,收購糧食與絲織品,說明當時絲織品產量之大。

在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產生了一種新的品種「蜀錦」,當地最大的城市成都由此得名「錦城」。由於蜀錦色彩美麗,花紋絢爛,商人爭相購買,以至於當地政府不得不嚴格限量出售。

南北朝時期(四二○~五八九年),新疆塔里木盆地周緣的主要綠洲都有了自己的蠶繭絲織業。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文書看,高昌地區的蠶桑業很發達,遺留下來的文書記載了人們種植的桑田數,和有關桑葉的交易賬目。

這些文書中還記載說,高昌有專門從事蠶桑絲綢的手工業匠戶,他們從政府領取生產原料和設備,為官府生產絲綢。出土的《高昌某家失火燒損財物賬》中的某家就是這樣的匠戶,所燒的物品除繭種外,與紡織有關的還有多種品種的絲、絹和布匹以及織機。可以看出,當時一個匠戶的生產規模還是可觀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