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勝過唐朝嗎?
自古盛世,但稱漢唐;其次明清。以人而論,但稱漢高祖、唐太宗,純以才略,論唐太宗尤在漢高祖之上。但是,讀明代諸家小說筆記,居然偏愛明朝,偏美朱元璋,不知是見事不明,抑有所為而寫?例如明正德年間海鹽董穀《碧里雜存》有一條〈本朝超越前代〉,記云:「程伊川謂宋家超越前代者五事。余謂我朝超越前代者略言七事......」此七事計為一、無后戚干政之禍;二、無外患之禍;三、無胡亂改元之弊;四、無黨錮之禍;五、避諱之制稍寬;六、無權臣擅權殺人之弊;七、無官伎制度。此文大約記於明景宗景泰年間,尚在明朝盛世。以後諸弊諸禍,作者均未及見。
又,劉仕義《新知錄》也指出明朝超越前朝五事,云:「國朝超越前古五事,尊孔子,以先師而祀以天子之禮樂,一也;優外戚,以厚祿而處以安閑之職銜,二也;政本有歸,無母后專制之失,三也;兵柄有統,鮮悍將拒命之患,四也;金魚懸掛歌樓......禁官妓而嚴官箴,敦尚風化,五也。」以上五事,等於其中三事與董穀所舉之七事相同,我們後代冷眼旁觀,均似不可靠。而明代之弊他又都未提及,或者當時尚未之見。
太祖勝過太宗
更令人不敢苟同的是金陵姚福著《青溪暇筆》,竟稱唐太宗不如朱元璋。他記宋濂諫阻明太祖觀放鷹之戲的事,認為明太祖從諫如流,君臣相得之美,謂「我太祖聖明天縱,固非唐太宗所能肖,然宋公之直誠,不在鄭公之下。」
把明太祖去比唐太宗,固然是小了不止一號,把宋濂比魏徵,也是有一點薄古厚今。唐太宗與魏徵之間的關係,又豈是明太祖與宋濂之間的關係所可比擬?倒是姚福引述唐肅就明太祖因宋濂之諫而罷放鷹的應制詩,頗為可觀。詩云:「雪翮能追萬里風,坐令狐兔草間空;詞臣不敢忘規諫,卻憶當時魏鄭公。」(魏鄭公即魏徵。)
明太祖也能詩
朱元璋起自微賤,少即孤寒,依佛寺長大。古今傳說中,他的詩不少。有些詩有點文學氣質,而大部分都是草莽味,偶爾也有些英雄豪語。明清人諸種小?,紛傳其事。例如他派楊文廣南征,贈以七律一首,載在《千家詩》中,而字句訛誤參差,連作者及題目都不對,莫衷一是,《千家詩》載云:「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蟲蟻豈能逃(一說「成橋」),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朱元璋這首詩,算是比較正統的,勉強可以入選。其他的詩,也有文學氣味很濃的,不知是否他的創作。例如梁億《遵聞錄》載:「聖祖嘗有佳句云:『鳥啼紅樹裡,人在翠微中』」,天下傳誦。這只是斷句,何以未見全首?豈原來即是偶得的斷句?這兩句頗有文學氣質。
草莽英雄意味
朱元璋還有草莽英雄詩不少,明泗水張定《在田錄》云:「高祖游食四方,時嘗露宿山野,作詩自述云:『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鞠躬不敢高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又〈詠日〉一首云:「東頭日出光始出,逐盡殘星趕殘月;騫(疑為『驀』字)然一轉麗中天,萬國山河皆照著。(疑為『澈』字)」這兩首詩,假如是他未達時所作,只能說他有帝王英雄狂熱病。若是不成王,便是笑話。假如是他登極後所補作,那就是一種自我宣傳的神話資料,暗示他是真命天子,其他的人,不要妄動腦筋。
梁億《遵聞錄》又載云:「太祖征陳友諒,王師至瀟湘,賦詩云:『馬渡沙頭苜蓿香,片雲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天葩睿藻,豪宕邁如此。」此詩說王師至瀟湘,我一時也無意詳考史實,朱陳曾否到過瀟湘,不得而知。此詩看起來很美,其實只有第二句不錯,三、四句扯到咸陽洛陽,很怪,可能意指帝都,兩人爭天下,爭帝都耶?
多賜劉邦一杯
朱元璋打天下,與劉邦極相似。朱元璋深知其情。明初建「帝王廟」於南京?鳴山,廟成,祀歷代帝,太祖往祭,每人一爵,輪到劉邦時,多敬一爵,口中並說:「大哥得天下與朕同,多賜你一杯!」此語頗為有趣,亦是草莽英雄本色,而且此兩句,又是白話實錄,最傳神。
僧寺壁上題詩
明王文祿《龍興慈記》,載有:「聖祖渡江,至太平府。不耐庵僧問詰不已。題詩壁上曰:『腰間寶劍血星星;殺盡南蠻百萬兵;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刀刀問姓名。』僧洗之去,題詩旁曰:『壁上新詩不可留,欲留在此鬼神愁;慢將法水輕輕洗,洗出毫光射斗牛。』」後太祖差人密訪,錄詩進呈,遂不問。系曰:「神武英發,玉音朗宣,剷削不平,義之決;釋細故,宥釋細故,仁之寬。」文人無恥,此處可見。朱元璋濫殺無辜,血跡斑斑,史不絕書。此次卻一時高興,赦了這和尚,真是天大儌倖,竟稱為「宥釋細故,仁之寬。」朱元璋而能稱仁,又何人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