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學生會發起「拒看偏頗造神報導,抵制不實假新聞」的網路串連活動,一、二日之間,已有二十多個大學社團及眾多教師及政治人物響應。
我們的電視新聞表現很不理想,有些更是行走偏鋒,外界物議多年。若從一九九九年,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鄭淑敏在多家報紙購買半版廣告,刊登〈我的呼籲〉,指出新聞頻道林立而商業競爭激烈的電視環境,已經讓我們的記者變成「蛋白質」(笨蛋、白痴與神經質),至今已經二十年。近日觀眾矚目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如藍祖蔚所說,也是再次凸顯也在劇情中呈現商業競爭壓垮媒體,他也說:「 批判易、幫助少。」
批判本身可以是目的,但經常也是手段,是要找到方法,幫助被批判的對象。
怎麼幫我們的電視新聞,從而也就是改造我們自己的資訊與民主環境?發起抵制運動的學生呼籲拒絕收看,是一個辦法,另一個方向是釜底抽薪,從「錢」下手。
十九世紀的美國參議員Mark Hanna有句名言:「政治上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是錢,我不記得第二件是什麼。」
發起抵制的現象,在很多國家不會出現,比如,英國人看電視新聞,七成以上看花大錢投入新聞編採的BBC,怎麼會有商業惡性競爭的亂象?我們不能拷貝英國與BBC,但可以採取兩個方向,大聲疾呼業者、記者、社會與政府認真考量,假以數年,或許可以打造雛形。
一是治標。二是治本。前者責成各新聞台依據收視率,提撥相應的足夠基金,作為監督與要求並落實改善不良新聞的川資,至於何謂不良新聞,假使假手政府機關讓人不放心,可以由業者、記者、觀眾與社會人士為主,政府代表為次,籌組常設但有任期的委員會,自行認定與執行。
後者是成立電視新聞大廚房,同樣依據前述原則成立管理委員會,所有新聞台收入歸入由它統籌支用,也由它規畫,有些新聞如同現在的主流,另有些分門別類(老人﹑幼兒、地方與國際……等)也長短不同(三或五分鐘…等),依照類型差異所需資金的高低及收入總量,並讓各新聞頻道與管理委員會協議,定期(比如每季)輪替不同類型新聞的播報數量,彼此權益就能相當,或者不輪替而固定新聞類型也可以,此時管委會就需介入,重新分配因新聞類型長期不同,而可能有的高低有別之收視率,從而分配廣告收入,這是讓不同頻道不會因為改變新聞內容,而可能遭受損失的辦法。
馮建三(台北市╲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