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與地方為了農產品外銷議題吵得不可開交,許多網友質疑台灣已非農業社會,政府不應該花那麼大的心力去拚農產外銷,也不可能會發大財,應該專注於工商業的發展。這樣的說法同樣遭致反駁,若高雄發大財卻落入少數人口袋,造成城鄉差距擴大,有助社會安定和諧嗎?
台灣經濟發展確實已經從農業跨到工商業,農業產值對國內總生產值(GDP)的貢獻比率相當低,二○一七年農業產值占GDP比重僅剩百分之一點七,農產品出口值五十四點七億美元,也只占總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一點六。為此政府財經官員,每次提到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農業總是優先被提出來做為交換的條件,也往往成為台灣無力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藉口,卻不願面對台灣無法加入除了農業,還有其他(如政治、外交、經濟等)因素,老是拿農業當擋箭牌,對農民並不公平。
隨著貿易自由化,為了增強出口競爭力、避免被邊陲化,現今國際經濟局勢逐漸走向區域經濟整合,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大幅降低進口關稅及限制,讓雙邊互惠。例如日本陸續簽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日本與歐盟經濟合作協定(EPA)後,不僅對外貿易金額大幅提高,也直接衝擊到美國對日本及歐盟的出口。
相對於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快速,台灣不但無法在新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有所突破,使得以對外貿易為主的台灣前景堪憂(台灣出口占GDP比重逾六成五)。
從此次美中貿易戰,可以看出美國在經貿上的堅強實力,台灣政府既然與美國關係空前友好,蔡總統亦深知當前台灣經濟困境所在,應公開呼籲美國及其亞太盟友,盡速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協助台灣發展經濟,避免受制於中國大陸,相信會比賣大量武器給台灣,讓民眾更有感。
簽訂FTA既然有助於台灣經貿發展,且屬中央職權,蔡政府理應全力以赴,展現治國之能,讓民眾感受到經濟好轉。至於對農業可能造成的衝擊,政府相關單位已經準備多時,早已備妥應變方案。
為了台灣經濟發展,蔡政府應該拿出積極態度來排除台美(台日)自由貿易障礙,早日實現讓台灣走向世界經濟的承諾。
李武忠(台北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