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的隘門,完全嗅不出數個世紀前族群械鬥的煙硝味。圖/張廷鋐
位於新祖宮附近的鹿港老街,總有幾幢饒富韻味的古宅。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李延璧、周璽著有《彰化縣志》一部,收錄遍布於彰化境內的八大景色,即鹿港飛帆、定寨望洋、豐亭坐月、碧山曙色、虎巖聽竹、清水春光、龍井觀泉、珠潭浮嶼,稱為「彰化八景」。
鹿港飛帆,意指十八世紀清乾隆年間,鹿港開港通商因貿易而人口聚集,一時之間摩頂放踵好生熱鬧,進出口的船隻相當頻繁,鹿港儼然成為中部最大港口,也是重要的米穀集散地。
三藩之亂之後,台灣平定於施琅,施琅的族人遷居鹿港,港口機能逐漸彰顯,顯赫的尚有施姓一脈,脈傳至施世榜乃興建施厝圳,圳溝所到之處涵蓋濁水溪沖積扇之轄下八堡,八堡圳之名不脛而走。
走進鹿港天后宮,宮內可見施世榜之長生祿位,更可以看見知名匠司留下的手筆,筆下的雕梁畫棟歷經數次重修,修葺的剪黏與藻井依然栩栩如生。生長於鹿港的商賈萬千,千帆出航見聞於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的盛世,世人的目光霎時間注目於中台灣的鹿港,港口機能顯著且以濁水溪沖積扇為腹地,地利之便使得稻米、鹿皮等產品足以外銷,銷往世界各地的產品有賴成千上萬的船隻傳送,送走的是商品而留下的是「鹿港飛帆」的美名。
美名僅流傳數十個寒暑,暑氣已消的咸豐十年(一八六○)年末,北京聚集萬千使節並簽訂條約,條約將淤沙嚴重的鹿港屏除在外。外資自條約簽訂後漸離鹿港,鹿港卻因溪水帶來淤沙致使海岸線一直前進,進步的尚有交通工具,具有現代化象徵的鐵路意外駛離鹿港,港口機能亦退去的鹿港僅能依賴歷史建築以及在地小吃吸引觀光財。
家財萬貫的辜顯榮家族,族孫瓜瓞綿綿,綿延至今仍活耀於當今政界與商界,商界鉅族乃於民國六○年代將位於鹿港的祖屋捐出,並成立「財團法人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民俗文物館附近更有見證鹿港起落的街屋──日茂行,日茂行一帶據悉為風水寶地──蝦穴,穴位因故毀壞致使林日茂一脈漸顯疲弱。
疲弱的尚有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相關單位拆除了日茂行的部分建築,日茂行幸得林家後裔以及有志之士的奔走而得部分保全,成為彰化縣定古蹟,並進而將遺落的建物進行修復與補強而成為重要的歷史場域。
場域的興衰見證了鹿港的起落,起落的是鹿港溪逐漸淤積,泥沙漸漸堆積於水泥護岸,卻已不見萬千飛帆的奇景;起落的是隘門、甕牆、摸乳巷旁大片斑駁的塗鴉,慰藉三三兩兩前來的旅客,而未見消逝的鹿港再起之暖陽;起落的是一如往昔的鹿港老街,街內遊客摩頂放踵,直至送肉粽(註)的聲響才漸消逝;起落的是多次到訪鹿港的旅人眼中,已未能見到數甲子前的「鹿港飛帆」景觀,而街上販賣的厭勝物或禮品竟與大溪、淡水、旗山老街的竟是如此的雷同。
註:為鹿港地區獨特的送煞儀式,係由地區角頭廟宇主辦,為免民眾被煞氣波及,多倡議非相關人員勿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