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傳統不見了,如果沒找回來,歷史就不見了。」藝術家陳建北策畫「助產序曲」,從一張生子椅開始談起,爬梳歷史發現西方也有生子椅的歷史,但台灣卻遺忘這段文化。
陳建北於二○一六年底在台南駐村期間,受舊城氛圍影響,想到傳統社會把生兒育女視為妻子的責任、大媽流產經驗之憾以及外婆的醫生境遇,強烈感受到當時女性所承受的壓力。當他認識了七十五歲產婆顏桂英,一輩子接生過至少四百位新生兒,陳建北深深被故事吸引著。
陳建北特別用一張「生子椅」作為展覽的主視覺,背景映照出紅色喜氣的氛圍,他說,生子椅原初是作為孕婦生產時坐的椅子,但最後卻被當成是一種嫁妝,忽略了它原本的意涵。
他發現,西方也有女性坐在生子椅生產的圖像,博物館典藏生子椅,反觀台灣其實也有生子椅的歷史,只是被遺忘。陳建北認為,當代藝術除了要運用新科技創作,但也要有能與過去傳統連結的歷史脈絡,因此,他藉由策畫「助產序曲」,透過顏桂英及當時被她接生的婦女訪談開始,勾勒出早年台灣關於生產、婦女社會處境及傳宗接代的重要性。展覽即日起至三月二十四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