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不死 跨界數位創新藍海

曹麗蕙 |2019.02.28
2041觀看次
字級
利用AR裝置就能走進《北城百畫帖》與角色對話。 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校外教學的小學生排成長長人龍,就為等著騎上機車、戴VR裝置,體驗漫畫家李隆杰在〈愛在機車之海〉中,所描繪的台灣街頭奇景;來到「百畫堂」分店就能走進漫畫家AKRU的作品《北城百畫帖》,藉由AR實境穿越時空,和書中的角色對話互動。踏入數位出版主題館,還能看到小朋友對著結合App的立體書吹氣,感受雪花出現的驚奇!

十七日落幕的台北國際書展中,不時能看到紙本圖書結合數位的創意,讓讀者有更豐富的閱讀想像,這可說是書市進入寒冬後,圖書出版跨媒介數位共創的新藍海模式之一,如同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所言:「書展除了推廣新科技與新的跨界整合,同時也盼透過這樣的溫度來帶動紙本圖書。」

手機閱讀

不可逆趨勢

近年,台灣民眾對臉書、LINE等社交數位媒體以及數位影音內容使用的增加,大大衝擊出版業。財政部統計,台灣書籍出版業在二○一○年銷售額達三百六十七億的高峰,而後逐年下滑,二○一五年還跌破二百億元,至今未再回升至二字頭;去年一至十一月的累計銷售額,僅剩一百四十八億元。

「手機閱讀與數位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逆的趨勢,這是新歡,但千萬不要忘了舊愛紙本閱讀的學習。」趙政岷表示,紙書閱讀和數位媒體不同,學習深度、知識與享樂濃度都不一樣,「若未來台灣孩子只習慣在數位媒體中閱讀兩百字,卻不能一次讀兩百頁的書籍,無法建立深度思考,將會是國安問題。」

趙振岷更疾呼,若紙書不振,出版社恐為迎合市場,只推出熱門書籍或網紅作品,整體出版生態會崩壞,「紙書很多時候是故事、IP(知識產權)的來源,維持創作生態很重要。」他表示,書展即是希望更多民眾參與活動、和作家互動,讓閱讀動起來。書展設立的「數位出版主題館」、「幻境漫遊: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的內容也都原創於紙本,「紙本與數位應是共營相生,出版界更要團結推廣閱讀,一起將閱讀的餅做大」。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劉霽也指出,跨界是現代人閱讀的模式,未來數位與紙本應雙軌並行發展,無需二分。這次書展在獨立書區也規畫了AI詩人裝置,即是讓讀者能體驗AI「讀臉」作詩的趣味,「其實只要能讓文字接觸到你,都是種閱讀的方式。」

紙本數位共營

相互加值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在「幻境漫遊」中將CCC創作集的漫畫內容,以數位方式跨次元呈現。中心專案經理黃冠華直言,閱讀管道很多,好的故事以及創作有很多載體,不見得非要以紙本為主體。他認為,紙書內容會被數位媒介取代,但紙本依然有其優勢,例如線性閱讀的方式較不易受到干擾,印刷術是精緻的文明工藝,利於珍藏等,「紙本不會消失,就像電視發明後,電影也沒有消失,只是定位會改變、昇華」。

尤其,從近年台北國際書展的趨勢更可看出,數位與紙本雙方合作反能相得益彰,互相加分,更能跨域整合展現。

根據黃冠華觀察,參與「幻境漫遊」互動的民眾,有些原本就是漫畫的讀者,也有不少民眾在展區體驗後覺得有趣,直奔出版社買書,間接帶動紙書買氣。黃冠華說:「每個載體都有不同的功能與特色,最重要的是讓更多人參與閱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