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事 高山篇】八通關山(上)

文/黃慧元 |2019.02.27
1575觀看次
字級
出發前,大家都會在八通關古道入口處大啖愛玉冰。圖/黃慧元
從八通關西峰看主峰時,更顯得主峰尖銳。圖/黃慧元
從八通關古道向外看去,可以看到玉山主峰和北峰的巍峨聳立。圖/黃慧元
曾經是日治時期的對關駐在所,如今已是荒蕪一片。圖/黃慧元

文/黃慧元

八通關山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海拔三千三百三十五公尺,屬於玉山山脈的一峰。八通關剛好位於玉山群峰和中央山脈之間的鞍部,可以由此經荖濃溪上玉山或是繼續往中央山脈的深處邁進。「Pattonkan」的音譯原是鄒族語中的「玉山」,清代政府在命名時又賦予「四通八達」之意,這就是八通關的命名由來。

在台灣高山中,有所謂三尖、十峻和八銳之類的別名,其中八通關山、北稜角、小霸尖山、佳陽山、火石山、劍南尖山、轆轆山和塔芬山這八座山峰被合稱「八銳峰」。說起來,這些別名特別容易讓人搞混,例如「尖」、「銳」在字義上就十分相近,所以各位在認識這些高山時,不妨留意一下。

一般而言,前往八通關山都是從八通關古道東埔端進入,從海拔一千兩百多公尺要上升到三千多公尺,是一個蠻有挑戰性的落差。八通關古道又分為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和日治時期的八通關古道,這兩條古道路線路徑完全不同,幾乎沒有重疊。

清代的八通關古道是由南投竹山鎮林圮埔起至花蓮璞石閣,因當時西部大多都已開墾,加上各國覬覦台灣,讓當時的台灣巡撫沈葆楨決定闢建三條東西橫貫道路,其中清代八通關古道就是其中一條,不過後來因為天氣因素,加上原住民的土地主權問題,所以才開通二十年就成了廢道。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加強管理,重新在東西兩段另闢一條「八通關越道路」,由中央山脈的大水窟作為分界點,東起玉里至大水窟,西起南投信義鄉久美村至大水窟。

相對於清代八通關古道著重於東西聯絡要道,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道路更著重於對台灣原住民的治理,因此沿路多設置警備的駐在所,如對關駐在所、大水窟駐在所等。現存的兩個八通關古道中,以日治時期的古道維護較好,而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在民國七十六年時,就正式被列為遺址類的國家一級古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