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自天飛下九龍涎

文/陳牧雨 |2019.02.26
5863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中國人精緻的茶文化,除了著重茶葉的栽種、採收與加工烘焙的技術之外,對於泡茶用的泉水也非常講究,於是中國許多名山具有不被汙染的乾淨山泉,便成為茶人所重視追尋的泡茶水源,因此經過歷代茶人的追尋試驗,找出了許多名泉,其泉水用以煮茶或泡茶都能為茶葉的自然甘醇加分不少。

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就曾為知名的「惠山泉」做了一首小令:「自天飛下九龍涎,走地流為一股泉,帶風吹作千尋練。問山僧不記年,任松梢鶴避青煙。溼雲亭上,涵碧洞前,自採茶煎。」詩中讚頌惠山泉水應是九龍的唾液流到地上所化成的,而當其自空而下時,被風吹得有如千尋白練,飄盪在空中,氣勢絢麗不凡,真是上天恩賜的寶物。

這裡所謂惠山泉,是指位於江蘇無錫的惠山湧出的泉水,其水無色透明,水質甘醇清甜,當年被茶聖陸羽評為「天下第二泉」。因此惠山泉也直接被稱為「二泉」。然而,二泉的名氣似乎一點也不輸給陸羽認為天下第一的盧山谷簾泉。

中唐時期詩人李紳曾讚揚惠山泉說:「惠山書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元代翰林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曾為惠山泉書寫了「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後壁上。

大文學家歐陽修曾為了請他的好友、大書法家、茶藝大學者蔡襄,為自己所撰寫的《集古錄》作序,精心準備了四樣禮品:鼠鬚栗毛筆、銅淥筆格、大小龍團茶,以及一瓶惠山泉水。由此可見惠山泉在當時被大家視為極其名貴的珍品。

由於惠山泉太有名了,宋徽宗時,成為朝廷貢品。同時,京城一些王公貴族,也不惜重金,遠從千里將惠山泉運至京城開封。由於路途遙遠,泉水難免變質,於是人們便想盡各式各樣的方法來保存泉水的鮮美。

根據宋代周輝《清波雜誌》第四卷記載,惠山泉水運到開封後,用細沙濾過,便像新汲的一樣,號稱「折洗惠山泉」。

當然,這樣的珍貴的泉水,並不是人人唾手可得的,於是,有些人居然想出自製惠山泉的辦法。

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中記述:「家居苦泉水難得,自以意取尋常水,煮滾,總入大磁罁置庭中,避日色。俟夜,天色皎潔,開罁受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積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壇盛之,烹茶與慧(古時惠、慧同字)泉無異。」國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作曲者正是得靈感於此泉;而畫家文徵明也曾繪了一卷《惠山茶會圖》畫卷,現在被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由於世人如此珍視惠山泉水,因此,歷代也有許多人為惠山泉屈居第二而鳴不平。明朝詩人王世貞就是其中一人,他曾為此作詩:「一勺清泠下九咽,分明仙掌露珠圓;空勞陸羽輕題品,天下誰當第一泉?」

中國人對品茗的講究,不僅僅在泉水方面,連泡茶的工具如壺杯等,也十分講究,因此也造就了許多製壺的名家。甚至,泡茶的方法與過程,也成為一門專精的學問。這種學問,後來在日本被發展為「茶道」;傳到西方,使得「下午茶」成為流行於西洋社會的午後十分講究且非常正式的社交活動。

甚至,當今在世界各地所種植的茶種,也都源自於中國。這也算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另一重要的貢獻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