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虛擬偶像

文/林一平 |2019.01.29
3487觀看次
字級
初音未來 圖/林一平
席夢 圖/林一平
Final FantasyX女郎 圖/林一平
Final FantasyX女郎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今日人工智慧成為顯學,發展出服務機器人。而早期類似的觀念是「虛擬偶像」,廣為人知的應用軟體是初音未來(初音;圖一),這是CRYPTON公司以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開發販售的虛擬女性歌手軟體角色,擅長唱1980年代至最新的流行歌曲,發售後大受歡迎。「初音」是指「第一次的聲音(初音)」,有「出發點」的意思。「」漢字寫作「未來」,指「初音所象徵的將來音樂之可能性」。

CRYPTON為初音未來找配音,煞費苦心。企畫初期想找真正的歌手提供聲音,然而被洽詢的歌手都擔心聲音複製後的用途以及版權問題。最後只好採用聲優(配音員)。

初音未來是基於虛擬偶像的概念。早在初音出現之前有一部2002年的電影《Simone》,劇情敘述某位導演旗下的大牌女星罷演,該導演臨時起意,塑造虛擬明星席夢(Simone;圖二)取而代之,不料一炮而紅,觀眾盲目崇拜席夢。這位導演只好一路說謊掩飾。

題材有趣,但劇情乏善可陳。電影中預言虛擬偶像造成觀眾的崇拜,倒是在初音未來身上驗證了。《Simone》片中的導演說了一句話:「欺騙十萬個人比欺騙一個人容易!」大眾是如此容易被操縱,容易相信偶像。他們寧願沉浸在自己建構出來的偶像夢幻中,也不願相信自己的感官能力覺察出真實世界的訊息。這種現象似乎可以變成資通訊應用服務的莫大商機。

虛擬偶像常常出現於動漫、電影與遊戲中。而最有名氣的虛擬偶像莫過於前述的初音未來。初音未來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全像術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擬人化的成功,帶來附加價值,遠遠超過單獨一款軟體的獲利。最初的虛擬偶像發源於遊戲,玩家可以和偶像互動溝通,甚至自己扮演偶像,與偶像結合一體。形象被認同後,更可以替其他產品代言。比起真人的產品代言,虛擬偶像的成本更低,與產品契合度更高,更利於廠商的控制,同時提供用戶更自由的想像空間。

早期成功的遊戲虛擬偶像是《Final Fantasy》(太空戰士),上市時曾一度引發討論,認為虛擬人物有朝一日會擠掉真人明星的飯碗。

《Final Fantasy》系列是由日本遊戲軟體公司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的角色扮演遊戲系列作品。該公司在1987年時出現財務危機,主要幹部坂口博信準備做最後一搏。他描述當時的想法:「我一直對自己創作的遊戲感到不滿意,於是下定決心告訴自己:好吧,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擊。Final Fantasy這個名稱便由此而來,指出那將會是我最後的作品。」

1987年發售在任天堂主機上開發的《Final Fantasy I》,銷量為五十二萬,成為史克威爾創社以來最暢銷的遊戲。之後不斷有新版本推出,其女主角的形象裝扮也不斷改變,例如圖三、圖四所示。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以電視遊戲《太空戰士》作為基礎,與好萊塢著手製作CG(Computer Graphics)動畫電影,片名為《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太空戰士:夢境實錄),於2001年上映。這部電影動用二百人花了四年時間,以960個工作站的算圖農場(Render Farm)來產生 141,964 張圖片。這部電影創造全世界第一位相片般真實的電腦動畫女演員(Photorealistic Computer-animated Actress),名為亞紀(Aki Ross)。可惜該片耗資過大(一億三千七百萬美元),票房收益卻不如預期,導致導演坂口博信引咎離開該公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