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木下靜涯的淡水夢(上)

文/黃議震 |2019.01.02
5406觀看次
字級
井上一松畫作(受木下靜涯影響的畫家之一)。圖/黃議震
秋山春水畫作(受木下靜涯影響的畫家之一)。圖/黃議震
蔡雲巖畫作(受木下靜涯影響的畫家之一)。圖/黃議震
木下靜涯畫作。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淡水」之於不少人而言,可能是人生中的偶然,或者是必然。

一九一八年,三十二歲的日本「南畫」畫家木下靜涯,與「芝皓會」同人瀨尾南海、陣內松齡、小林蓬雨原本計畫前往印度最大佛教石窟群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考察壁畫,以拓展繪畫視野。

一行人十二月自東京出發,途經台灣時,寄宿任職台北法院的長野縣同鄉友人鰍澤榮三郎處(註),鰍澤榮三郎建議其可在台灣邊旅行邊寫生,短暫停留後再往印度,於是木下靜涯接受建議,開始了在台灣從北到南的寫生。

一九一九年二月八、九日,木下靜涯與「芝皓會」同人畫作陳列會在台北鐵道旅館舉行;另外,四月二十日,木下靜涯與小林蓬雨於高雄範多商會舉行聯展,並售出三十餘件畫作(同註),這對於木下靜涯一行的阿旃陀石窟之旅,有著莫大助益。

一切看似順遂的中途停留,卻因同行友人之一染上「斑疹傷寒」不得不在台住院治療而改變原先計畫的一切,首先同行兩位畫友決定放棄印度之行先行返日,心善的木下靜涯卻毅然決然地決定留台看護住院友人,隨著看護時間的延長,木下靜涯耗盡旅費,以致無法返日,因而有了客居台灣的打算。隨後,木下靜涯幾次展覽,讓木下得以維持生計,其典雅生動的畫風,獲得許多藝術愛好者的喜愛,聲名日益遠播。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日本攝政宮裕仁皇太子應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來台訪問,台南州台南市市尹(即市長)荒卷鐵之助特地委請木下靜涯繪製〈番界風景繪卷〉三卷呈獻裕仁,此舉讓木下靜涯名噪一時。同年,六月十五日,生活逐漸安定的木下靜涯將妻子與兩子自日本接至台灣,寄居淡水街三層厝二十六番地(今淡水區三民街二巷二號),名「世外莊」,毗鄰著名詩人洪以南的達觀樓。淡水的景物,自此開始豐饒了木下靜涯的繪畫與人生。

一九二七年,台灣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會──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熱鬧舉行,木下靜涯與鄉原古統擔任東洋畫部審查員,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三人獲得入選,得名「台展三少年」,關於木下靜涯對於台展的催生、貢獻,從一九三四年版的《台灣人士鑑》載可見:「參與策畫了台灣美術展覽會的創設,作為台展幹事,為斯界鞠躬盡瘁。自第一回展開始,被推選為東洋畫部審查員至今。」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共舉辦十回的台展,木下靜涯擔任九回東洋畫部審查員。

其後,一九三七年台展停辦,一九三八年台展改組,而改由台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的「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誕生,府展在形式上為台展之延續,其自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府展共舉辦六回,木下靜涯擔任六回東洋畫部審查員。

總括台展、府展共舉辦十六回大展,木下靜涯即擔任東洋畫部審查員十五回,「當時受其影響啟蒙的日、台籍畫家甚多,如秋山春水、野間口墨華、井上一松、宮田彌太郎、林玉山、郭雪湖、陳進、潘春源、林東令、呂鐵州、陳敬輝、徐清蓮、蔡雲巖、林雪州等,最後不僅成為台府展東洋畫部的常勝中堅,日後更開枝散葉,成為獨當一面的畫壇新秀。」(註),木下靜涯對當時台灣畫壇實質的影響可見一斑,儼然為台灣日據時期東洋畫導師。

註:出自白適銘著《日盛.雨後.木下靜涯》之〈木下靜涯生平年表〉,國立台灣美術館,二○一七年十一月,第六十九、一五六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