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政府創新採購案項目「縣政宣導素材資料庫蒐集建立」,委外代工,聘請花蓮線上記者蒐集輿情,撰寫報告,供縣政府施政參考。這個原僅在記者圈口耳相傳「誰拿了老傅錢」的消息,隨前縣長傅崑萁入獄,換人代理後曝光。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在立法院砲轟老傅,涉嫌用標案包養記者,要求法務部、工程會、NCC調查。
在國會殿堂上義正詞嚴的段宜康,用江湖術語「包養」表述花蓮縣府與記者的勞務採購關係並不精準。因為包養代表全部占有,予取予求;拿到標案的記者,各有正職,蒐集輿情撰寫報告給縣府,與守望報導新聞本可雙軌運作,並無全包式占有,也未必生出俯首貼耳的包養後果。
如不以傅崑萁所為進行誅心之論,務實分析當下政媒關係,存有誤區,值得各方省思。政黨、政治工作者視操控媒體講好話,規避實質監督為本務,已失對民主第四權的認同,遑論尊重。
手握資源的執政者,會交互運用「給好處、抓辮子、打棍子」辦法,遂己所願。歷來不少地方首長會藉編纂志書、耆老說故事、代編宣傳性出版品等名目設定標案,很多都未經記者所屬公司承攬,即以限制招標,外包給特定、體己的記者個體戶接案。
有經驗的記者皆知,這些兼差機會不盡出於專業肯定,背後捆綁了人情羈縻。
有的地方首長用參訪姐妹市、考察名義,每年編預算招待記者出國旅遊;甚至沒有隨團出國者,亦可持旅行社發票,向縣政府請領五萬元費用。曾有地方政府聘請線上記者擔任政府標案的評審委員,給付酬勞,表面合法,實為籠絡。也曾有公部門與個別媒體工作者合夥,在運動會等非永久性建設案中,包攬工程。段宜康也理應記得,黨外雜誌年代就有人以高額稿酬與媒體記者私相授受,誘使記者「利用公司資源謀取私人利益,致有背信之嫌」。
面對從政者強盛的操控慾望,記者竟不察世道艱險,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話術誘惑,明顯訓練不足。舉花蓮標案為例,建制媒體記者未奉所屬公司核准即兼職賺外快,已有失慮。當縣府官員採單線接觸,祕密行事,用現金給付時,還未警惕此事會不容於清議;才會墮入暗室交易陷阱,被動到授人以柄。即使自認守望輿情、報導新聞的正職工作未受影響,已難取信閱聽人,有虧職業操守。
媒體工作風險多,政治操控術絕不只有黑道大哥小弟式的威脅,連久任一地的警察局長都會塞紅包給記者,下套抓辮子;記者若缺少街頭智慧,又未傳承前輩經驗,進退失據,後悔莫及。
當下的政、媒體質均有改變。網路時代,政方面急於求功,須現實有感;媒體方面,傳統商業模式已失靈,必須另謀生計。反映在今年九合一選舉中,「電視新聞(非廣告)很貴」、「花錢才有新聞」的說法不絕如縷。候選人像政治當權派一樣,競相結納媒體總部主管,藉之操控新聞風向,甚至可取得有互信舊識記者的專線服務。
眼下政媒關係比過往更複雜,為了台式民主能健康演化,政、媒都應恪守專業本分並力行民主規範。為政者更應正心誠意虛懷納諫,克制愛聽好話的慾望,接受監督,戒除操控,遑論包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