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運動起因於上月十七日,政府宣布在明年全面調漲環保燃料稅,未得到民眾支持,更令超過二十八萬藍領階層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總統馬克宏沒有體恤基層百姓,質疑政府刻意偏袒上層階級,在兩方陣營尚未妥協之際,法國政府必須面對當前憤怒的群眾。
回顧去年馬克宏以不到四十歲的年齡,當選法國總統實屬不易,尤其面對法國幾年下來的貧富不均、經濟低迷,百姓普遍對於執政當局不滿,加上中東地區衍生出來的穆斯林移民問題,除了造成法國多次面臨恐攻事件,馬克宏更在早先宣布取消富人稅,並提出要大舉向中下階層課徵額外的稅金,加上法國政府未全面推動綠能政策,特別要求提高燃油稅率,在種種不滿的情緒下,釀成嚴重的社會衝突。
馬克宏會當選法國總統,最大的原因在於年輕的形象深得人心,同時他財經方面的專才,獲得民眾支持,認為他有能力解決法國長期以來的經濟困境,尤其是勞資爭議。未料充滿理想的馬克宏不但未即時體察民意,在高舉理想主義的旗幟下,法國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大困境,對外要積極整頓瀕臨分裂的歐盟組織,對內還要貫徹馬克宏個人的理想。法國當前除遭受到後冷戰時期的最大挑戰,面對國內貧富懸殊所造成的社會對立,已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加上極右組織在法國快速蔓延,最終導致法國社會抗議事件頻傳,其中以現在發生的黃背心運動最為嚴重,引起法國軍方的關注。
以法國來說,在歐洲是僅次於英國、德國的大國之一,在二○一○歐債危機發生後,整個歐洲地區面臨高額龐大的債務,國內的失業率在科技與產業外移的過程中,快速流失,為面對積弱不振的歐洲,身為歐陸地區大國的法國與德國,決定聯手英國來解決歐洲的債務問題,不但功敗垂成,在英國宣布脫歐後,歐盟的地位岌岌可危,德國與法國要面對自身國民的檢驗,在歐洲事務上已分神乏術,無力解決問題。
在黃背心運動尚未結束之際,短期內除能凸顯馬克宏總統的提前報銷,長期看來歐洲地區的整合,正面臨著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危機。
一九六八年因國內抗議事件而下台的戴高樂,更為前車之鑑,除代表民眾反精英的深沉痛惡外,抗議事件所引起的排外情緒,正快速高漲,對於往後的歐盟制度,更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曾經擁有五次共和政體的法國,在這次抗議事件中,完美的民主制度形象,再度破碎。
磐石(嘉義市/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