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自然 才能永遠擁有自然 文/顏孝真 |2018.12.08 語音朗讀 256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台北長大的我,從小身邊圍繞著高樓大廈,公園的樹不多不少不高不矮;溪河上是橋梁,溪河底是泥沙;橋梁上是車水馬龍,橋梁下是人山人海;周末假期爬山戲水,黑壓壓的人群壓過了綠油油的森林草地,嘈雜的談天聲蓋過了輕悄悄的蟲鳴鳥叫。圖/顏孝真 馬爾地夫透澈的海水,魟魚自在潛游。圖/顏孝真 在台北長大的我,從小身邊圍繞著高樓大廈,公園的樹不多不少不高不矮;溪河上是橋梁,溪河底是泥沙;橋梁上是車水馬龍,橋梁下是人山人海;周末假期爬山戲水,黑壓壓的人群壓過了綠油油的森林草地,嘈雜的談天聲蓋過了輕悄悄的蟲鳴鳥叫。圖/顏孝真 馬爾地夫潔白乾淨的海灘,讓人躺在其上不想起身。圖/顏孝真 馬爾地夫人視海洋為家園,不任意破壞或過度捕魚。圖/顏孝真 文/顏孝真 在台北長大的我,從小身邊圍繞著高樓大廈,公園的樹不多不少不高不矮;溪河上是橋梁,溪河底是泥沙;橋梁上是車水馬龍,橋梁下是人山人海;周末假期爬山戲水,黑壓壓的人群壓過了綠油油的森林草地,嘈雜的談天聲蓋過了輕悄悄的蟲鳴鳥叫。 以前認為動物園才有動物,海洋公園才有魚;森林的綠是電視螢幕中才看得到的顏色;海水的藍是海報上才有的美,天空不是一望無際,是夾雜在高樓大廈裡的小縫隙;要親近大自然得舟車勞頓到清境農場,銀河是個遙不可及的無意義名詞,畢竟我從沒感受過什麼是真正的自然。 第一次真正擁抱自然 一直到我第一次踏上澳洲,這片牛多過人、草地多過水泥地的土地後,才開始覺得原來我可以跟大自然這麼親近,雙手一張它就在我懷裡,常一個下午就躺在草地上或坐在沙灘上,看看自然的色彩,這些悠閒自在的感覺深深抓住了我的心。 因為愛上這樣的生活方式,而後一步步的踏上世界各地。從澳洲大堡礁的藍、紐西蘭高山的綠、日本雪地的白、南美洲的繽紛色彩……更到了印度洋上的珍珠島國馬爾地夫。 不管有沒有去過,光聽到馬爾地夫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很漂亮,有人稱它是印度洋上的珍珠,我覺得它的光彩比珍珠還要耀眼,美麗勝過鑽石。飛機還沒降落,透過觀景窗機內乘客就已經讚歎連連,陽光照耀著海上大大小小的島嶼,反射出各種不同的光彩,夢幻美景俯拾即是,連港口邊都是清澈見底。 生為島國人卻不善泳 台灣四面環海是個島國,但令人驚訝的是,會游泳的人口比例卻低得嚇人,我身邊的會游泳的朋友,人數一隻手算得出。大家聽說我是潛水教練,多半以為我從小就很會游泳,其實基隆人的我一直到大學畢業時都沒有在海裡游泳過,腳踩不到底的游泳池絕對不會去,去海邊是戲水,腳踩踩水就開心滿足了。 當第一次看到馬爾地夫人從小就能享受這些海洋美景,真的是羨慕到不行。 當地人說:要當馬爾地夫人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會游泳,第二會捕魚、第三有黑到發亮的巧克力色。我到當地教觀光客潛水之餘,沒事就跟著馬爾地夫人一起潛水、用手吃飯,還曬得黑亮。 這裡的生活跟過去在台灣完全不一樣,不用搭車通勤趕上班,最常看的不是電視而是海,準時上下班。一天24小時,下班後有8小時是自己的,很幸運自己能夠在這裡工作,每一天看著日出日落潮起潮落,看著星空變換它的容顏,有空就往海邊跑去玩水,坐在沙灘上吹著海風手上還拿杯飲料…… 在暗夜中聽星空呢喃 是不是覺得我天天在度假?事實上,在馬爾地夫,工作跟度假的界線的確挺模糊的,對於我這種重度海洋愛好者,這樣的生活型態簡直就是夢寐以求,任誰都無法不愛上的生活模式。 至於扎扎實實到感受到大自然的魔力,則是在某天我享受著星空下看著銀河的感動時,彷彿聽到星空在跟我訴說它一天的點點滴滴,與我作伴。在外生活旅行多年,時常躺在綠色草地、看著浩瀚銀河、以草為床以星為被,內心的滿足幾乎到了頂點,我每天笑顏燦爛,因為這樣被美景圍繞著,我找不到任何不開心的理由。 但是你知道嗎?過去的我努力去擁抱著大自然,彷彿追趕著它,似乎在身邊很靠近,實際上有個微妙的距離。直到踏上馬爾地夫,第一次覺得被大自然擁抱,第一次覺得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好奇妙的感覺,我從來沒有想過或感受過,這分感動與震撼是我深愛這裡的理由。 擁有海才是保有家園 馬爾地夫沒有太多天然資源,物資幾乎都是仰賴進口,生活不夠便利但是當地人毫不在意,漁業是過去主要經濟來源,或許因為這個原因,直到目前並沒有任何的工業污染,海還是那麼的藍,海底生態蓬勃生長。長久過著跟海共處的島人生活,下海捕魚獲得足夠的食物,不貪心不多取,世世代代永續生存。 對他們而言,賺錢得到更好的生活是重要的,然而在金錢跟海洋生態他們有著巧妙的平衡,不過度發展,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這片美麗的海洋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及生活,是他們的家,馬爾地夫人沒有錢一樣可以生活,但沒了海,他們將失去一切失去家園。 世界上所有的生態、動物,高山、海洋、草原……包含人類,都與自然緊緊相連,可惜人類為了發展經濟,無止境的耗盡自然資源,森林面積消失、動物減少絕種,然後現在得花大把錢去找純淨自然度假。曾經台灣也有傲人美景,只是現在換成滿滿的開發,海裡珊瑚被撈到紀念品店,珍貴魚類被賣到海產店。如果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樣做豈不是在自取滅亡?當大自然消失,人類又能如何存活呢? 所謂「再晚都不嫌遲」,只要做更多保護而非毀滅地球的事,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代……都還能看到我們現在所珍愛的自然美景。 前一篇文章 夾克環保回收 助後山精障人 下一篇文章 能免則免vs.少量無礙 核食究竟能不能吃?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號誌 夏日減秒因應 未來建築潮流 和小生物當鄰居倫敦空汙地址 改變歐洲房價網購減碳 從包裝循環利用做起 作者其他文章房子是給人住 不是給東西住從救了一隻海龜想起別再買珊瑚紀念品了愛護海洋生物 請慎塗防晒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