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死 從真主召喚到往生極樂

人間社記者侯雅倫吉隆坡報導 |2018.11.29
2565觀看次
字級
逾五百人聆聽跨宗教對話,坦然面對生死課題和領悟生命意義。圖/馬來西亞佛光山提供

【人間社記者侯雅倫吉隆坡報導】「馬來西亞首個生死展」二十四日在吉隆坡孝恩館開幕,教育民眾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生死。二十五日「從宗教解析殯葬禮儀」講座,由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的代表,各自提出精闢的觀點和論述,精采的跨宗教對話,讓逾五百位聽眾,坦然面對生與死的課題,細嚼領悟生命的意義。

由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馬來西亞道教協會創會會長嚴家建道長、馬來西亞基督教信義會周建基牧師、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雪州分會主席廖勇鋒,以及八打靈聖依納爵天主堂副本堂主徒會會士黃大華神父,一起與談。

佛教 力行三好來生因

「往生後要往哪裡去?」覺誠法師說,老、病、死、生,是一種循環。佛教裡談來生,「來生的因」是種在今生裡的身、口、意三業。人生在世時要立定目標,找好方向,往生後就知道要往哪裡去,所以一個人往生前的臨終關懷和引導很重要。

他指出,佛教是自覺的宗教,勸請大家不要迷信、不要亂信,要用智慧去判斷,要用科學來破除迷信。這一生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樣活著的時候就很有意義,往生的時候也不用怕。

「人生有什麼?立德、立功、立言最重要。平時留給孩子什麼行為典範、做過什麼、說過什麼,這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覺誠法師說,人在生前才是最重要,往生以後不需要舖張,照著自己的宗教儀式去做,往生以後也很自在。

道教 引度南宮再修道

嚴家建道長則從道教的觀點解說死亡。他說,道教相信三魂七魄,七天破一魄,七七四十九天就沒有魄了。

「至於魂,會去到另一個空間,會有不同名稱,有些叫黃泉、陰間或地府。人在世不修道,就必須去到這個空間。人死不一定到地獄,因為地獄和地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府是讓一個死去的人存在的空間,而地獄則是懲罰的地方。」

嚴家建道長說,道教有超度,透過法事的超度,把未得道的亡魂引度到天上的南宮,經過神仙的加持,把形體練回人,才能有形體和精神的合一,才有希望成仙。

基督教 唯一人生應珍惜

周建基牧師則指出,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建立在一個非常根本的信念:這個世界是上帝的。宇宙當中有一位至高神,就是上帝,這位上帝創造宇宙萬物。

周建基牧師說明,當一個人去世時,如果是屬於上帝的,就去了上帝那邊,如果不屬於上帝,就跟上帝分開;跟上帝在一起,就叫天堂,跟上帝分開,就叫地獄。人生只有一次,應該珍惜及思惟只有一次的人生和意義。

伊斯蘭教 盡力行善入土安

廖勇鋒則從伊斯蘭教的觀點談死亡。人活著時要盡力行善,當然每個人都有做過不好的事,特別是口舌。但在活著時有懺悔的機會,就要及時懺悔。「人死了就是等待後世的審判,今日所做的善功,會被迎接去真主身邊;沒有善功,下一站就是末日。」

他說,穇斯林是儲蓄生時的善惡,來面對後世的審判。穆斯林的生命是沒有第二次的,所以活著時要好好珍惜,不論是生下來是否有缺陷、有病痛,都必須為下一刻好好準備,才能入土為安,安詳等候真主的召喚。

天主教 活在當下定未來

黃大華神父指出,生命最後的四件事就是死亡、審判、天堂和地獄。死亡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開,也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不確定的是在那裡死、何時死,怎樣死,所以必須每天做好準備。

他說,對信仰天主的人來說,死亡並非毀滅,生命是永遠存在的,死亡並不能摧毀生命。死亡就是進入一道門,有朝一日能夠復活。但這並不是生命的重來,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所以,活在當下很重要,因為它確定你將來是去天堂或下地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