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重新營運的東京魚市場,已更名為「豐州市場」,過去熟知的築地市場正式走入歷史。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上個月重新營運的東京魚市場,已更名為「豐州市場」,過去熟知的築地市場正式走入歷史。
前幾天,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很細緻的繪本《築地市場:從圖看魚市場的一天》,我和孩子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反覆閱覽,感覺新奇又有趣。更約好,下次如果失眠,我們乾脆也去台北華中橋下的台北第一漁市場,看看魚貨買賣的景況吧!
我後來還去圖書館借了《築地市場:和食之心》的DVD,看完之後再搭配繪本,和孩子討論起來又更生動了!其實,我在看DVD時就已是熱血沸騰,猶如身歷其境,也讓我想起多年前和日本人交流的狀況。
過去因為工作關係,常和日本人打交道,除了一般的文化觀察之外,和日本人一起工作,感受最深的就是「講求信用」——這一點,深刻影響我日後經營事業的態度。而築地市場的紀錄片中,也提到了幾個我十分認同的概念。
例如,築地市場雖是漁市,其實他們做的卻是「人的交易」,會隨著不同客人的需求,搬出不同的貨色,在分工上相當細緻且人性化。影片中,也訪問到了法國知名的米其林餐廳主廚,他表示,幾乎市場內所有中盤商都吃過他的菜,因為他們得親自吃過,才知道這位主廚對魚貨的要求──這樣的職人精神,更是讓我折服。
同時,在築地市場工作的人都稱彼此為「夥伴」,顯示出這個產業中彼此相互依附的平等關係。更難得的是,築地市場如此具有「人味兒」的交易特色,並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即使沒有電腦、手機,市場內的交易仍能因著「信用」而持續運作;反觀我們,卻常因虛擬的社群軟體或手機的便利,而輕忽了承諾。
築地市場回歸最簡單的「人言為信」,或許,這才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