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妙依
文/妙依
嘉南平原是孕育稻米的大穀倉,我是從小穿梭在稻田間的鄉下小孩,放眼望去一大片稻田,有青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每當夏天一到,風吹過稻田就像是金黃色的海浪,空氣中都是稻子的香味。這時,家裡的三合院,廟口的廟埕,路旁的空地,只要有水泥地的地方,就是「稻埕」可曬稻子,當收割季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是總動員,男孩子們把一布袋一布袋的稻子奮力地搬運到稻埕中,再由婦女們用耙子分成一股一股的稻溝,每隔十來分鐘就得翻動稻子,讓稻米們充分均勻的曬到太陽,還要不時的留意揮趕前來啄食的麻雀,這還算是輕鬆的呢!當好不容易舖好,分股好的時候,遇到突如其來的雷陣雨,才真的是一團混亂呢!得趕緊吆喝大夥幫忙,把稻子快速地收成一堆,然後「啪!」的一聲,蓋上超級大的大帆布,這時候就會有一種很特別很特別的氣味,有稻子的味道,有水泥地的味道,又夾雜著大太陽時遇到雨水蒸發味道,很特別的氣味,等到雨後地面乾了,又要把稻穀再次分成稻溝,「農夫」真的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啊!
那個時候的農村孩子都是要幫忙的,可是偏偏稻穀的稻殼有著很細很細的毛,很容易刺激皮膚,尤其是小孩子的細嫩肌膚,所以對稻子的感覺就是「癢、癢、癢」,但是即使如此,如果哪個小孩不幫忙就是討罵,為了偷懶總是有很多理由,這時候,讀書考試就很好用了,趁機溜得不見人影;但是,每到傍晚時分,大人們吆喝著喝涼水跟吃點心(通常都是仙草冰或米台目)的時候,一大群小孩子們又都出現了,喝完冰冰涼涼的涼水後,就不得不動起手來幫幫忙,收拾稻子成一大個山丘狀,蓋上超級大帆布,再在四周圍壓上石塊,就準備回家吃晚餐囉!原來,喝涼水是一種聚集人力的計謀,也是一種凝聚情感的力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稻米都用烘稻機直接烘乾,上千斤的稻米只要三十分鐘就可以乾燥,已經毋須辛苦的與太陽跟汗水作伴,但是,卻少了陽光的味道,因為時代腳步快速的邁進,有些東西真的只剩在記憶中找尋,就算是一樣的耕耘,一樣的收割的過程,但就是少了那麼一種孩提時的心情——在收割時等待著喝涼水,等待著吃晚餐,等待著那種吃起來有太陽公公味道的白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