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爾
母親是個勤儉持家的主婦,天天早起做早餐。求學階段,姐妹們各自起床梳洗、穿好制服後,也會分頭幫忙,有人進廚房協助端菜、準備碗筷,有人負責打掃客廳、門外走廊,有人將停放在客廳的腳踏車牽到走廊外。到了高中階段,每個人還要負責洗滌自己的制服,以減輕母親的家事負擔。
母親的身教以及對孩子的要求,型塑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姐妹成家後,也能依循母親的持家風範,做一個好太太、好媽媽。身為職業婦女的我,下班後仍會下廚做飯,並幫孩子準備好隔日便當,讓飯菜香溫暖一家人的胃與心。
好的家風要傳承,我不只給孩子好的身教,更希望他們切莫成為「 五穀不分、四肢不勤」的現代人。因此在孩子學齡前,便常常帶他們逛超市、跑傳統市場,帶著尋寶的心情,認識各類青果時蔬。
現在孩子大了,他們來市場也要幫忙提菜,飯後則請孩子協助收拾碗筷、擦拭餐桌等,假日就讓兩個小孩一人洗碗一人拖地。有一次,見兩兄弟用猜拳決定誰負責洗碗 、誰職司拖地,也還挺有趣的哩 。
朋友說,叫女兒洗碗,女兒推說不公平,哥哥或弟弟為什麼不用洗呢?媽媽叫不動女兒也叫不動兒子, 就乾脆自己洗了。從此,兒子、女兒都成了王子與公主,老媽卻像個幫傭,成天忙不停。
我認為,常做家事的孩子會比較有責任感。孩子常常做,做久了就會習慣,習慣成自然,以後要他幫忙做些什麼也比較不會排斥,不但能增加孩子的韌性,也會成為將來步入社會的軟實力。
所以,從小就要製造機會讓孩子習慣做家事。家事,就是大家的事,全家一起做,還可以凝聚一家人的情感及向心力。好吃的東西,一人吃一口,感情不會散;家事何嘗不是?一人做一點,才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