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溫婉泉州

文/洪少霖 |2018.11.05
1412觀看次
字級
葵山上奇石,形如守望者。圖/洪少霖
葵山捻田水庫。圖/洪少霖
仙公山。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泉州位處中國東南沿海,它是一座流淌古漢語活化石——閩南語,遍布紅色情調的歷史名城,在2013年被評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12小時,動車從北京到泉州,從北到南變化的不只是氣溫,還有著漸漸別致溫婉的氣息。

刺桐樹、鳳凰樹、木棉樹,在泉州四處可見,它們的花皆為紅色;紅磚紅瓦,是泉州民居的特點,也同為紅色;與蒼茫大海為鄰的泉州人,在節日時把紅色的印跡烙在民俗食品——碗糕、龜籽、粿籽、玉飯等等之上。紅色,是泉州人精神圖騰之顏色;紅色,也是泉州人內心熱情的顏色。

在那一片土地,傳唱著一首〈愛拚才會贏〉的歌謠。那一片土地,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以海洋文化為底蘊,以晉江的鞋業、南安的石材、石獅的服裝為品牌,走向了世界。

刺桐花顏色火紅,是泉州的市花。據傳:五代時,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在擴建泉州城廓時,曾環城遍植刺桐。而後,因為泉州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緣故,以「刺桐城」的別稱馳名於歐洲、非洲和中東諸國。

在宋代,泉州為東方第一大港,同時為宋元時期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在元代,與各國商貿來往頻繁,夜裡城中燈火輝煌,因而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向歐洲重點推薦。從那時起,它又別稱:「光明之城」。

走入泉州古城區,一股紅色氣息撲面而來。像紅色的海,又像祖輩的血液,也像每一場節慶的背景,它們從歷史深處淌流而來,沉澱不走。在泉州無數古老街巷有著齊整的石板路,與周邊泉州傳統民居的紅磚白石構成一股清新婉然的韻味,以及淡然與古樸。

作為閩南文明發源地的泉州,民間曲藝發達,擁有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木偶戲等中國特色劇種,且戲神雷海清的出生地也在此。在歷史名人方面,誕生過:李贄、歐陽詹、鄭成功、俞大猷、何朝宗、李光地、施琅、洪承疇、吳魯、張瑞圖、葉飛、劉再復等。在人文風情方面,它有著著名的漁女——服飾奇特勤勞樸實的惠安女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蟳埔女等。

在千年時間裡,泉州聚集了世界各地宗教,造就了宗教門類齊全,名寺古剎眾多,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在此擁有著眾多信眾和數目可觀的寺觀教堂。單單市區,資料顯示就曾出現過五百座以上的寺、廟、觀,市區之外更有著數千上萬座;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稱它為「此處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近代高僧弘一大師將這文字寫在三大叢林之一開元寺門柱之上,大師也將它選為自己逝後靈魂與身體的棲息地。而今的它,還有著摩尼教遺址草庵,有著伊斯蘭教世界第三聖地——伊斯蘭教聖墓;印度教、日本教、拜物教也皆在它身上留有遺址,因此素有「宗教勝地」之稱,也被稱之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1604年與1607年,泉州遭遇了兩次八級左右大地震,城市的繁榮在大地震後一度逐漸衰退,然而也正因如此,在英法聯軍與日本的侵略中不被視為重點對象,有幸躲過多次戰爭,保留下眾多遺跡。因而泉州雖小,然而所擁有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卻有20處以上,省級40多處,縣(市)級600多處。

走在泉州古城區,各種古老建築風格、雕築手法意蘊綿長,沉澱著豐富的藝術,走在其中,猶如走在與泉州古人對話的時光旅程。泉州古人不斷在講述著,那是一座火紅的城市,有火紅的溫暖,也有婉約的歷史風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