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放水燈時,遠離水邊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也可在自家門口舉行。圖/崇輝
泰國人認為只有放走自己或者家人親自動手製作的水燈,才具有改運解厄的功能,製作水燈被視為泰國民族傳統教育和手工課的重要內容。圖/崇輝
文/崇輝
水燈節與潑水節、守夏節是泰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水燈節在每年泰國傣曆十二月十五日(陰曆十月十五日)月圓之夜舉行。
泰國人遵循的傣曆與眾不同之處是,以六月為歲首。因此,泰國的新年之始的潑水節,就在傣曆的六月分舉辦,而水燈節舉辦的日子,剛好是一年之中的歲中之日,也是雨季結束的標誌,被認為是一年之中,水位最高、水勢最盛大的一天。
泰國的水燈節源於佛陀在雨季安居齋戒的傳統,是從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開門節演化而來。同時,也吸收了中國華南沿海古老的除瘟祛疫送王船的儀式元素。
泰國人認為:只有放走自己或者家人親自動手製作的水燈,才具有改運解厄的功能。所以,每逢水燈節,家家戶戶都在趕製水燈。在學校裡,老師們會召集、指導同學們製作水燈,並視為泰國民族傳統教育和手工課的重要內容。
製作水燈的材料很環保,就是用截斷的芭蕉樹樹幹,橫切成三寸左右厚薄的圓墩,這圓墩即是可視為燈托,又可當成漂浮在水面上的浮體,再用芭蕉葉折疊裁剪各種造型,並採些時令花朵來裝飾,最後,在上面插好香和蠟燭,水燈就做好了。
泰國人放水燈時,充滿了虔誠的儀式感。當一輪圓月升起,無論是城市或村鎮,泰國民眾全家扶老攜幼來到河畔或湖邊(遠離水邊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也可在自家門口),點燃水燈上的香蠟,托舉起來,神情肅穆,口中念念有詞地祈禱後,再往水燈裡投幾枚硬幣,作為歹運替身,然後,俯身放入流水之中。
他們相信:在這個苦雨悽風瘴氣瀰漫的雨季結束的日子裡,月圓之夜和水勢盛大的時刻,借助水的力量,可以驅凶避煞,改運解厄,歹運很快就會順水流走。
當然,水燈節雖源於泰國,但又不僅限於泰國,在柬埔寨、寮國、斯里蘭卡,還有緬甸等國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