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泰國悟孟寺

文/崇輝 |2019.09.02
2213觀看次
字級
筆者在常熟破山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原蹟碑刻前的留影。圖/崇輝
悟孟寺的主佛。圖/崇輝
古老樣式的斯里蘭卡佛塔。圖/崇輝

文/崇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如今再去已經成鬧市的中國大陸江蘇省常熟縣破山寺(現稱興福寺),還可以欣賞到唐代常建在〈題破山寺後禪院〉留下的碑刻,但已感受不到詩中描繪的意境了。然而,到了位於泰國清邁,坐落在素貼山(DoiSuthep)腳下悟孟寺時,我卻完全感受到了詩中的那種清幽的和諧。

悟孟寺(Wat U Mong)中的U Mong,泰語是「幽徑,隧道」的意思。其佛堂依山就勢建築在挖進山體的地下隧道裡,只有兩面用紅磚砌成的防護牆。佛堂的整體呈E字型,有供禮佛者出入的三個洞口。這三個洞口正對着三個佛龕,供奉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尊佛像。紅磚壘砌洞壁上,依稀可見布局均勻的小佛龕。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長滿青苔和小草的層層內收的磚牆,表明這裡曾經是座宏大佛塔的塔基。

佛堂前被修整平坦的坡地上,綠樹叢中的神柱上,托舉起法輪顯得格外原始和古樸,讓人想起了老式牛車的木質車軲轆的模樣。沿着佛堂左邊的台階拾階而上的平台上,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中,有座高大古老苔痕滿布的斯里蘭卡樣式的佛塔矗立;台階的另一側是山間的溪水匯流成的碧水粼粼的小湖。

悟孟寺不僅是現存泰國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也是泰國歷史重要的見證,和清邁的城市名稱一樣,始於蘭納王國的創立者孟萊王(King Mengrai,1238~1317)時期。這是泰國歷史進入有文字記錄的信史,重要的三個國王時期,素可泰國王蘭甘亨(Ramkhamhaeng)、蘭納王國的孟萊王(King Mengrai)及帕堯(Phayao)國王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創立了泰語字母,維持了近百年和平年代,為現在泰國奠定了基礎。如今的清邁城,就是以這三位國王的銅像作為城市中心點。

沒有寺門,也看不出規整的布局,古老清幽的悟孟寺的妙處,就是在這樣的隨意中,有了共處亦從容的和諧。置身其中,人、人跡、人聲與樹木花草、鳥語雞鳴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參天大樹、茵茵小草、潺潺流水、鳥語花香、雞走狗臥、烏龜在裸露的石頭上晒殼、魚兒潺潺流水中吐泡……悟孟寺的清幽,是種人與物,尤其是生活其間的動物都習慣了的各行其道的相安無事。而且這樣的情況,已經到了恰到好的地步,一絲一毫異動都可能引起一陣騷動。

第一次逛悟孟寺時,行走林間小路的我,發現一隻落了單的小雞吱吱叫著,正在找媽媽,就俯下身,想幫一下小雞,雞媽媽「咯咯噠」地大叫著,從一棵樹旁衝出來,一副拚命的架勢,搞得人哭笑不得。到小湖邊洗洗手,撩動的水波驚擾了正在晒殼的烏龜,這個大傢伙無聲無息地潛游過來,突然,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慢悠悠地探出大如拳的腦袋來上下打量,第一次遇上這種情況的我,頓時毛骨悚然,這樣的大傢伙,一口就可把我的手吞進嘴裡去,但,烏龜並沒有敵意,只是眼巴巴地看著我。我回頭看時,才發現,我洗手的地方,原來是烏龜的餵食處。

「萬籟此俱寂,共處亦從容」,在悟孟寺待久了,忽然意識到,只有將〈題破山寺後禪院〉最後的句子改成這樣,這首唐代的名詩,描繪的就更像是現今清邁悟孟寺的景象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