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之至】東方.凝視 李憶含

文/黃長春 |2018.10.09
3787觀看次
字級
李憶含與作品〈東風西潮〉。攝影/陳紀陵
李憶含2017年作品〈信陽光照-千年豔〉。 圖/李憶含、雄獅美術提供
李憶含2017年作品〈花中有道-微密契〉。 圖/李憶含、雄獅美術提供
〈太素元清-極精義〉圖/李憶含、雄獅美術提供
〈早春迷濛-幾多紅〉圖/李憶含、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近來,水墨媒材有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就歷史脈絡承傳中,水墨畫在文史哲領域有其高度的發展;就自身精神修持而言,它又能直指人心,臻至天人合一之境界。就台灣本土文化來看,彩墨畫更具在地審美情感。

水墨創作 體時用中

書畫家李憶含的藝術承接傳統研究、現代探索與當代實驗,展現了水墨創作的重要性與精采度。他以其獨特而鮮明自我風格形塑,映對顯性且微密的「尊重己靈」之意涵,釐定「體時用中」的「中」,即為中庸、中觀、中和與中華之道;所謂「體時用中」,也就是體察廿一世紀的當代,要靈活運用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註)李憶含水墨創作的理念與精神,重點就在於體時用中的「藝道美學」,以及任運西東之「靈動思惟」,所呈現出的風格和圖式,既是兼具東方「逸興」的情思美感,也似含容當代「神會」之理則意趣。其「凝視」、洞見生命正道及宇宙定理,儼如體證「因實在而存在」的觀照思維。

「文心雕龍.十式」為李憶含二○一七年近作,有〈信陽光照─千年豔〉、〈早春迷濛─幾多紅〉、〈太素元清─極精義〉、〈花中有道─微密契〉、〈寒雨詩興─寧波行〉、〈感時契機─興中會〉、〈徵明幽靜─含真蘊〉、〈游心顯性─嚮於消〉、〈湛寂虛靈─無盡藏〉、〈望極河漢─流光吟〉,從畫作題名來看,其作品具文學浪漫之美與哲學明智之思。

從畫作形式來看,其經營布局似有若無、非有非無與朦朧模糊。他以榮格東方感覺之說,揭示「丹青繪事,誠明藝道」,認為東方給人的感覺,就是非精確。他補充:「東方人所說的『無』,實際上是『有』的。宇宙造化與天地生成為一整體架構,猶如一幅畫般,天地萬物融合在一體時,卻又是各自獨立的。萬物的有,是可見可顯的象,而萬物的無呢,是有象的『體』,從天地的角度來看,即為『本體』。」

何謂「本體」,就是充斥於天地萬有間,無所不在的「道」。道即自然,這也就是為何繪畫要師法自然。創作之法本來就是自然而然之狀態。而「理」是以人的角度去解釋它,可言與可釋義的,是看得見的。李憶含認為繪畫中的點線面就是精神與意識,因為在筆墨線條的運行之中,有創作者之心靈投射,傾訴的是人生的悲歡聚散。

「我的畫就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時與此刻,靈昭明覺的真實自己;自己悠遊在天地之間,藝術如果有目的、有動機、為滿足需求的話,是非純自然的精神狀態。藝術會走偏是因西方近代文藝復興以後,創作者過於強調個人與自我所造成的。若以東方哲學思考,在藝術中真正的自我,是無我與忘我。」

非思靈在 與道共融

「西方強調形、色、面;東方強調筆、墨、彩。」李憶含這麼說。其作品中的筆墨彩,所顯現出的精氣神,與西方抽象思維不一樣。他是以源於出世之心態,來追求一種入世的繪畫事業。他所繪的抽象為非抽象,而是集合印象、意象、抽象、無象與超象,所要呈現的是主觀並超越客觀的感受。

他期許創作時,能從「我思意在」臻至「非思靈在」的境界。也就是在繪畫時如實顯現,加上筆墨;減去技巧;乘以情感;除卻思想,讓自己放空、興會因明,使「道」在心靈宇宙自由遨翔,臻至無我與忘我的境界。他說:「每一張畫,就好像自己活過一次,一生的春夏秋冬都在筆墨中。使內在能與天地相往來,即莊子所云,與道共融合一。」

「非精確」看似為李憶含作品的特色,但實際上,他在創作時亦是很理智的。他會將「數學」的對稱、和諧、秩序與節奏融入到畫作中。畫作本身是一體成型,但在構圖上可分為二元、四向、六合、九宮、十度等。例如太極就是在陰暗的地方,加上陽明,就不會對立而融合了。亦可用「有、中、無」來分析,而儒家思想之中道,就是一種認識與看待世界的方法。

李憶含的畫作亦曾經過具象的階段時期,他說:「藝術中觀象擬真,既是畫出外在的表徵,也要畫出內在之實然。」他認為畫出內心深處的自己,就是畫出對象的真實,除了意識與情感之外,更深一點的是精神狀態,主體精神若處於自然狀態,藝術就會靈動──整幅畫作都會呼吸而氣韻生動。

「畫畫若只為展覽賣錢,就會使精神不自由,使自己阻塞而不真誠,作品便無法感動人心。創作時的心境,應似靜止的流水,清澈見底,依道循理的規律運行。我們來世界,是為醒悟,一旦體悟,就進入哲學的領域及範疇。藝術與宗教追求的是真善美,哲學也是在理解和詮釋真善美。從大自然與人生可了解藝術所具備的課程。書畫是人生與自然的融合。也是生命和內在的對話。」

是的!藉由書畫創作,李憶含自我淨化,讓心中的「真道」引導,使藝道美學不說教,充滿超越東西方的靈動思惟。

註: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https://ctext.org/zh):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專欄名「藝之至」,取自宋姜夔《續書譜》:「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見同註網站)借以闡述藝術真道致富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