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五歲潘小姐,八年前正值花樣年華時確診罹患「乾癬」,每次發作時就像全身被嚴重晒傷,又癢又痛,甚至「痛到說不出話來」。而每次發作僅頭皮遭殃,不僅掉屑,頭皮還會紅腫、脫皮,甚至嚴重落髮。為此,以前常去髮廊洗頭的她,發病後平均一年只到髮廊一次,還會先說自己頭皮過敏,以免遭受異樣眼光。
台北長庚醫院醫師黃毓惠表示,根據統計,國內約有近一萬名中、重度的乾癬患者,超過五成乾癬患者,首次發作的病灶出現在「頭皮」。國外研究顯示,頭皮乾癬的病灶「治療速度慢」、「成效差」,這也是全球乾癬患者最困擾的兩大因素。
以去年的「乾癬患者認知與生活品質調查」顯示,乾癬病灶的確帶來生活中許多不便,但隨著罹病時間愈長,患者對治療的期待僅退而求其次,更有逾五成患者對治療不抱希望,認為不可能達到完全無病灶。
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蔡呈芳表示,臨床上針對中重度的乾癬患者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可抑制不同的發炎因子,提供患者進行選擇。過去生物製劑治療標準以PASI 75 (皮膚病灶改善幅度達七成五)作為指標,然而隨著治療方式的發展,PASI 90-100 (皮膚病灶改善幅度達九成至百分百)已是合理期待。他鼓勵患者應積極面對,追求更高標準的治療成效。
根據台灣乾癬協會的病友調查指出,國內七成乾癬病友曾因疾病感到沮喪與憂鬱、近八成更因而降低外出意願,與外界隔絕。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強調,乾癬不會傳染,但是乾癬所產生的紅、癢、脫屑等,為患者的生活增添許多困擾,舉凡衣著、購物、從事休閒娛樂等簡單的生活小事,對乾癬患者來說都是重重難關,需要社會大眾多多包涵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