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石油問題著稱的英國智庫「油涸分析中心」最近指出,全球便宜又容易開採的石油產量早已在二○○五年探頂,如果將難以開採的重質油、深海和極區油藏也納入考量,則全球油產也會在四年後達到頂峰,然後產量即會急遽下降,對世界經濟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後果。該智庫所長並表示,這是每個人都曉得的「喝啤酒」簡單理論,開始是滿杯,最後是空杯,喝愈快,空愈快。亦即石油產量到達最高峰後,將來產量快速下降,伴隨有增無減的需求,能源不足可說是遲早的事。
該智庫的警告,的確值得我們警惕。因為,能源供過於求的現象近十年來已明顯縮小,去年幾乎已無供給過剩,未來只有「供不應求」的問題。現在油價已經數次超過每桶七十美元,未來只要耗油量超過油產,就可促使油價衝上每桶一百美元的大關,接著就是可怕的全球經濟衰退。
問題是,國際上有許多石油業者或是政府,只考量到「一己之私」,都不願面對「石油即將涸竭」的真相,就像許多科學家早已警告全球暖化多年,但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和業者都不想聽一樣。如今,全球的氣候出現異常的現象,不斷發生罕見的天災巨禍之後,才發現當初科學家的預測都一一應驗。
科學家很早以前就提出石油產量快到頂峰的警告,卻一直遭到有心人士的質疑和嘲諷。有人在五十年前提出數學模型,預測美國的油產將在一九七○年代之前探頂,當時各界嗤之以鼻;真相卻是,美國油產在一九七○年探頂之後,即一路下降。
如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這四大石油蘊藏國實際油藏量其實比當初推測的帳面數字還低很多,連伊朗都在今年成為第一個實施配油制的油產大國,可見得全球油藏量偏低也是一大警訊和危機。
另一方面,工業國家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能源需求居高不下,而近年依賴製造工業的後起大國,諸如中國和印度,更像餵不飽的恐龍,使得能源需求更加快速成長,迫使全球石油業者和能源供給大國都加速採油。
因此,除了國際上需要能源消費大國一起共商大計之外,身為地球村一份子,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或人均量都排名在全球二十多名,幾乎全部仰賴進口能源的台灣,也有必要及早因應「能源短缺」的問題。由於政府過去一向採取「低能源價格」的政策來發展經濟,造成能源效率低落,能源浪費嚴重,甚至影響環境品質,這種現象都有必要改弦更張。
我們建議,政府在能源政策上應讓價格合理反映外部成本和後代子孫的使用成本,讓正確的價格發出正確的訊號,民眾自然會在合理的價格下,從事能源節約和提升能源效率的行為,從而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才會促使再生能源的創新與發明,也才能有效因應未來化石能源短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