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許多外資企業的生產基地,但由於人力、生產成本上升,過去十年來,外資企業也已經開始有外移的現象,最近由於美中貿易戰開打,並且預期還會持續加大、加深,許多企業已經加緊外移腳步,紛紛轉進至鄰近的東南亞地區。
在香港註冊著名的外國公司開普史通國際公司(Capstone International HK Ltd.)總裁拉瑞.史洛文(Larry Sloven)就指出:「一步一步地,在中國大陸進行生產逐漸變得愈來愈貴,但現在美中之間的貿易關稅大戰讓大家都醒了,也許我真的應該面對現實了,大家都開始擔憂,下一批將要宣布的關稅調漲,恐怕就是最終殺手。」
特別是那些在大陸生產的產品都出口到美國的公司,感受到的衝擊更大。生產醫藥用品的Premier Guard公司歐洲部門總裁查爾斯.賀伯斯(Charles M. Hubbs)表示:「在關稅成為問題之前,公司已經因為工資上升、工人減少,以及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將百分之三十的生產移回美國,現在又來了關稅問題,假定這些關稅上升最後都會兌現,我們應該會把百分之六十的生產移回美國。」
史洛文也已經開始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東南亞,他認為這些國家都有潛力,但並不會像想像中的容易。
貿易戰也使得在中國大陸生產消費品的製造商,勢必面臨關稅上漲的難題,紛紛考慮將生產線從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市場。實際上,美國不少時裝公司老早就已把生產基地從大陸擴展到東南亞,以確保供應鏈多元化。
如今貿易戰爆發,越南與柬埔寨市場對許多美國消費品製造商,就更顯得具有吸引力。雖然川普政府今年對許多最大貿易夥伴的貨物徵收關稅,但卻允許一些柬埔寨產品繼續免稅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執行副會長拉馬就指出,市場轉移已經開始了。關稅的討論引起了很多焦慮,各個公司都在衡量它們到底能以多快的速度對它們的採購做出改變。美國時裝業協會七月分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所有參與調查的公司都是從大陸採購貨物,但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公司預計在未來兩年會減少大陸的產量。調查也顯示,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該行業的頭號挑戰。
當然,大陸的生產業也不至於一夕間就消失,但轉變已經勢不可免,普羅昆太平洋公司(Procon Pacific)亞洲地區總裁丹.克拉森甸(Dan Krassenstein)就指出,生產業本來就因為廉價勞工以及大陸並不鼓勵低階、汙染的生產業而逐漸外移,美中關稅戰升級,絕對會讓它們加快腳步轉移。五年前,普羅昆太平洋公司的所有生產都在大陸,如今已有四分之一轉往印度,百分之五至十轉往越南。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