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離婚率為全亞洲第二名,根據《英國醫學期刊》一篇針對單親爸爸的研究指出,單親爸爸即使有工作、非低收入戶,面對社會給「單親」的壓力,又不敢求助,導致單親爸爸自評的身心健康狀況差,專家認為單親爸爸的身心狀況恐比單親媽媽還差,值得社會關注、協助。
該研究排除低收入、失業等壓力源,相較有伴侶的爸爸,單親爸爸在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上與單親媽媽一樣呈現較差的狀態,且單親爸爸和媽媽在自評健康上感到「不良/還好」的機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一點六和百分之十二點五。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一般而言,單親父親與單親母親都面臨同樣問題,但單親父親較不善於人際互動與紓壓方式,因此有較高比率身心狀況較差,呼籲社會對單親父親或母親都應給予經濟、心理衛生調適能力等協助。
「離婚」有時是為了給孩子安寧的生活,是不得已的選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就算經濟狀況良好,單親家庭除承受來自社會對「單親」二字的負面觀感,家中的瑣事更讓他們耗費心力,主因是沒有「替換選手」。
建議親友不用過於擔心或給予歧異眼光,可輔助他處理家務、托育,甚至成為傾訴對象,但不要給予過多允諾,避免造成另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