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媒體研究機構D-Code創辦人巴納德,日前在南非共和國開普頓舉辦的第六十屆世界報業協會大會及第十四屆編輯論壇會議的「如何贏得新世代讀者群之策略討論會」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年輕族群一提到重要的新聞品牌時,馬上指出的是雅虎、Google、CNN、BBC等科技媒體;但當問及在眾多媒體中,所提供的資訊品質可信任程度何者最高時,則普遍認為是報紙」。
近年來國內經濟衰敗、政治對立、社會萎糜,報業經營亦陷入困境;尤其是接連發生正派經營的報紙停刊關閉,非但令同業產生唇亡齒寒之感,亦令關心社會未來發展的有識之士憂心。在美國、日本、西歐地區也出現讀者減少、發行萎縮的現象。像聲譽卓著的紐約時報也有停發紙版,改刊電子報的計畫。
但根據世界報業協會與D-Code所做《年輕族群媒體DNA》調查研究卻顯示:在眾多新聞媒體來源中,年輕族群普遍認為報紙的可信賴度最高。巴納德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在年輕人心目中,報紙被視為是一種具有理想性、有抱負心,且對讀者有激勵和啟發的作用,並能提供有用的資訊,有助於社會互動,對於尋找工作和在職場適應上也很有幫助的媒體」。最有趣也是最多年輕人認為:「閱讀報紙會給人有智慧、有品味的印象」。
這些調查結果都告訴我們,年輕人並不像一般所想像的,只是瘋電腦、手機、上網和看簡訊;他們對報紙仍然是有興趣的。問題在年輕族群既然不排斥報紙,為什麼會給人年輕人不看報紙的印象,且已經出現了報紙發行萎縮的事實?這是值得報業本身探討的問題。
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調查研究報告,雖然種種新興的數位媒體崛起,但是去(二○○六)年全球報紙發行量卻成長百分之二點三,廣告收入成長百分之三點八;過去五年全球報紙發行量成長百分之九點五,廣告收入成長百分之十四點八。可見報紙發行萎縮並非全球性現象,而是個別地區性現象。
報紙的興衰是與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同步的,不會因為科技進步、資訊發達而衰退,從報紙普及度可以得到證明。每個人購買報紙份數,全球最高是日本六百三十點九份;其次依序為挪威六百零一點二份、哥倫比亞五百八十七點七份、芬蘭五百一十四點七份、瑞典四百六十六點二份。貧富也不影響報紙,發行量居全球之冠的是中國九千八百七十萬份,其次依序是印度八千八百九十萬份、日本六千九百一十萬份、美國五千二百三十萬份、德國二千一百一十萬份。富裕的比利時人平均每日讀報時間最長,為五十四分鐘;貧窮的中國人、巴西人與芬蘭人並列第二,為四十八分鐘。
這些調查研究結果,值得報業反省,也指出未來努力的方向。在數位時代與新興媒體競爭,必須掌握報紙的優勢:「提供有助於社會互動、對年輕人有激勵作用、對生活和工作有益的資訊,展示報紙的理想和抱負,報導的訊息可信任;並且能讓讀者看起來有品味、有智慧」。在面臨新科技挑戰下,本報以此自勉,亦以此與同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