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佛學院 尋找生命答案

李生鳳 |2018.08.12
4961觀看次
字級
悉達多身為太子,為何會放下榮華富貴,走上出家修行這條路?因為老病死生的種種人生困惑,讓他決定去尋找答案。繪圖/溏湘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出身佛化家庭的知紀同學,佛教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剛好遇上金融風暴,為讓公司正常運作,拚命找客戶和資金,卻總是碰壁,直到經濟狀況好轉,光電話就應接不暇,讓他體會到現實的實際面。接著祖母過世,頓時在生活、經濟和親情上,讓他感受到無盡的痛苦。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鄭姿儀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謝宜真(中)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陳勝惠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悉達多身為太子,為何會放下榮華富貴,走上出家修行這條路?因為老病死生的種種人生困惑,讓他決定去尋找答案。而來到佛學院就讀的學生們,為什麼願意放下世俗的一切,來到佛學院?是為了出家,還是想要得到什麼?我們以為認識世界,但卻不認識自己,想要解開人生困惑以及開悟的渴求,去尋找生命的解答,看似捨棄了一切後,終於發現最珍貴的初心。

教學運用佛法 效果奇佳

曾經在貴族學校擔任體育老師的知尚同學,面對學生勾心鬥角和難以溝通的家長,讓滿懷熱忱的他十分氣餒,就在遇到瓶頸時,遇到星雲大師的佛法,他將從星雲大師的著作中學到的理念用在教學上,效果出奇的佳,無形之間也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更為融洽。以教育為使命的他選擇出家,他認為:「不是只有在學校裡,我能夠付出的還可以更多。」

深入佛法 確認生命目標

出身佛化家庭的知紀同學,佛教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剛好遇上金融風暴,為讓公司正常運作,拚命找客戶和資金,卻總是碰壁,直到經濟狀況好轉,光電話就應接不暇,讓他體會到現實的實際面。接著祖母過世,頓時在生活、經濟和親情上,讓他感受到無盡的痛苦。

「人生為何有這麼多辛苦?」對他來說,從小接觸的都是善的美的,但踏入社會後面對的卻是充滿算計、功利的世界,使他滿是困惑與矛盾,「我希望能認識真正的佛法,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像翻開一本書 引人入勝

曾經是佛陀紀念館佛光小姐的鄭姿儀原本想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有個不一樣的體驗,後來去澳洲遊學打工,帶給她很大的轉變,因為她總是會想起擔任佛光小姐前,曾經參加過短期出家修道會的那7天。

「那7天,是改變我人生的轉捩點,是該經歷這麼一段。」於是她報名了短期佛學院,原本4個月,後來決定讀一年,接著3年。「就像剛翻開了一本書,」她說:「沒想到內容這麼引人入勝,於是讓人想一直讀下去。」

深刻體會隨眾 珍惜善緣

在新加坡擔任小學教師的謝宜真,因為教學上遇到瓶頸,為深入學習佛法,於是辭職,在偶然的機會到了新加坡的道場,並當起兒童佛學班的老師,剛好遇到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的學生,於是先去就讀東禪佛學院,之後輾轉來到叢林學院。

「原本以為在佛學院是為了學習佛法,但發現終究和生活脫離不了關係,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看到自己的盲點。」謝宜真說,因為不同文化的衝擊,為了融入環境,學習到如何融入眾中,如何隨眾,在佛學院體會的更深刻。她說:「在佛學院,即使遇到煩惱都會有善知識的引導,要好好珍惜。」

尋覓真義 過程利己利人

家庭佛教信仰虔誠的陳勝惠,從小每天被媽媽「逼迫」她拜佛、誦經,「當時只覺得非常討厭,為什麼每天都要讀一樣的《普門品》?」因此還做了許多不如法的事,像是欺騙媽媽說她有做功課,直到有次被甩了一巴掌,長期以來不滿的情緒終於爆發。

「當時真的很討厭!」她甚至在心中發誓:「從此再也不碰佛教!」於是她成為了「逃兵」,就這樣長達8年。

直到高中時接觸護理,「那是最近距離看到生死的地方。」陳勝惠發現到,如果一個家庭把所有都寄託在身為家庭支柱的某個人身上,當那個人離去時,全家都在瞬間崩解。「所有的病都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病是儀器探測不到的。」「每人身上都有癌細胞,所有的病症,都是貪瞋痴三毒所引起的。」

對生死有著深刻體悟的她,走進了花蓮月光寺,當再度接觸那個曾經討厭卻又熟悉的佛教時,此時已是淚流滿面。

為找到生命的答案,陳勝惠決定退學讀叢林學院,「在這裡一定可以找到答案!」家人都非常贊同,因為佛學院就像他們心目中的台大,經過一天的冷靜後,家人還是提醒:「想清楚再說。」但此時心已是無比堅定。

「找到答案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她說:「在這過程中,也幫助了我和我的家人。」

當然有人會疑惑:遇到事情才想要信仰佛法,這樣不是很消極?當然,他們也知道:因為有需要才會找答案,然後發現了一處地方,從參加青年團、短期出家修道會,接著…會想要發現更多。外面的名校,只要夠聰明就可以進去了,但要進佛學院,要有足夠的福德因緣,還要有龍天護法,才能完成學業。

真理佛陀早已宣說,但是眾生卻不相信,唯有放棄世俗的地位,在大眾中學習,才能真正激發力量。每人進到佛學院的因緣都不同,每個都是難遭難遇,儘管世間無常,但是佛法無邊。

報考資格: 恭敬三寶、身心健全、無不良嗜好,十八歲至三十五歲之未婚青年。

洽詢電話: 07-656-1921轉2002、2003(女眾)轉3001、3002(男眾)

電子郵箱: mbc@ecp.fgs.org.tw(男眾)

fgstl.2002@gmail.com(女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