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青年低薪問題,行政院將建議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調高時薪與月薪,勞資學三方爭相在審議會開議前,針對基本工資的調幅放話,勞方喊基本工資二萬八、時薪漲至一百六十四元;商總說別漲逾百分之二;全產總表示,月薪、時薪調幅不該脫鉤;工總質疑,經濟成長趕不上工資上漲。各自依據不同立場發言,當然壓縮台灣社會對話的空間。
假設這次基本工資調漲到勞方的期望值月薪二萬八、時薪一百六十四元,難道物價不會跟前幾次調漲基本工資一樣先動起來?可支配所得與購買力平價指數的高低,才是基本工資調幅的依據,而雇主考慮的是生產力跟薪水比值,如果薪水如願增加之後,勞工的技能與生產力仍不能跟上AI智慧與物聯網,生產力平庸的勞工滿街跑,遲早會被移工或機器人淘汰,勞工還能心安嗎?
再說,基本工資調漲,不表示由雇主掌控的業績獎金、加班費與其他津貼也都能同步調漲,這也是為何南韓大舉調高工資之後,勞資都不滿意的原因,勞方表面上基本工資調高了,實際上年薪總所得與福利卻反而降低。
許多雇主會以工廠外移或關廠來要脅勞工和政府,如果雇主能夠提高公司產品的附加價值及爭取最佳成本的訂單量,運用進步科技與設備,讓員工和產業同時升級轉型,勞工生產力足夠跟其他貿易對手競爭。
如此,勞工將高升主管並超脫基本工資,資方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讓產業升級,勞資雙方回歸自由市場,政府不須為低薪傷腦筋,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林清淵(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