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講堂】從慣性和惰性 猛然覺醒

文/茱莉亞.卡麥隆、艾瑪.萊弗利 |2018.08.05
1841觀看次
字級
《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啟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圖/中新社提供
圖/中新社提供
圖/中新社提供

文/茱莉亞.卡麥隆、艾瑪.萊弗利

「她不想被人討厭,因為她不是會令人煩悶的那種人。」

—美國小說家賽爾妲.費茲傑羅

(Zelda Fitzgerald)

閱讀講堂

活躍於藝術界超過30年,著有30多本書的茱莉亞.卡麥隆,身兼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詩人,她和跨足音樂劇本和詞曲創作的古典小提琴家艾瑪.萊弗利共同書寫這套專為中年人的「創造力課程」,探討年輕未完成的夢、如何勇敢成為新手、清除內心阻礙、重新畫出友誼圈、迎接孤寂與疏離,鼓勵讀者真誠坦率做自己、尋找支持的力量。

厭煩是一張面具。當我們戴上這張面具,彷彿告訴自己:「哎,這有什麼用呢?」換句話說,厭煩所掩飾的,是我們的恐懼。即使我們宣稱厭煩,但心裡的感覺卻是害怕。我們擔心要承擔風險,也畏懼自己得嘗試全新事物,我們許多人都為厭煩所苦。

當我們感到厭煩,會覺得陷入困境。此時此刻,似乎沒有任何事情足以激起我們的熱情,我們會懷疑這種倦怠日後是否會平息。我們彷彿緊抓著一根稻草,心裡只感到萬念俱灰。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會因此驚慌失措。置身恐慌中,讓我們更進一步將自己推進暗無天日的深淵。當我們處境陰鬱,會以為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想法,是一種很可怕的念頭,況且這種認知事實上並不正確。然而當我們陷入倦怠,要讓自己從中脫身,並展望前景,是很不容易的事。要擺脫厭煩,我們需要從慣性和惰性中猛然覺醒。

為自己做一件事

六十七歲的卡洛琳住在聖塔菲這個富含藝術氣息的城市,這裡也有很多藝術家。不過,卡洛琳一向不會探索自己居住的城市,所以她根本不在意住在哪裡。當我建議她消除煩悶無聊,卡洛琳卻認為,要她想出覺得好玩且想去做的事,她一件都想不出來,因此抗拒我的提議。

我告訴卡洛琳,請她別擔心,如果她只想得到一件讓她覺得好玩的事,那麼就去做這件事。卡洛琳後來勉強想到或許可以造訪藝廊。聖塔菲以峽谷路(Canyon Road)聞名,這條路蜿蜒曲折,街上每個角落都藏著藝廊,但卡洛琳住在聖塔菲這四年間,從沒去過峽谷路。

「這麼做似乎太簡單,也太平淡無奇。」卡洛琳提出異議。

「這看起來很棒,」我反駁她。

於是,卡洛琳著手計畫生平第一次參觀藝廊。

「我答應自己,要花一小時看看藝廊,」卡洛琳說:「這就是我走出家門要做的事。我猜,我會需要一段時間才願意付諸行動。起初,我不太確定藝廊裡的藝術品會讓我覺得如何,也不確定我看了藝術品會不會興高采烈。然而不過五分鐘後,我就打算給這件事一小時的時間,於是我就出發了。」

做能力可及之事

當某些藝術家的作品讓卡洛琳覺得非常有趣,不難想見,那時的她有多麼高興。

「大概是在參觀第十家藝廊時,我察覺到自己非常開心。」卡洛琳靦腆地說:「過去我不願探索外界,是在否定自己的才智。當我獨自前往藝廊時,發現自己深受激勵,因為我了解到,所有藝術家在創作時都是獨自一人,但不知為何,他們都能不間斷地投入創作。由於這些藝術家能持續創作,我才得以看見這些作品。藝術家面對創作的態度令我印象深刻;而我也明白,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麼。日常生活中,我接觸藝術創作的機會相當多,可藉此敦促自己更努力一點。我不但認同『本地藝術家都很有天賦』這種說法,也開始想,我身為這迷人城市的一員,應該也可以為這裡做些什麼才是。」

卡洛琳那天回家後,心情輕鬆愉快了些。她長久以來想為自家門前的通道增闢一座小型花園,而今,她知道這件事在能力範圍內就可做到,而這也是一個有創造性的誘人構想。「我迫不及待想做這件事,」卡洛琳說:「也許這麼說有點抽象,不過,所有藝術家投注心力在自己作品的精神,讓我感覺那是很重要的事,並且也讓我想珍視些什麼。我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妙的午後時光,挑選花卉、安排位置,然後種下各式花朵。如今,我感覺自己也在為聖塔菲這座城市增添些許色彩。」

(本文摘自《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一書)

4項工具 重啟創造力

1在嶄新的早晨尋找靈感,寫下「晨間隨筆」。

2回想你的過去,書寫「創作回憶錄」。

3每天「獨自散步」二十分鐘。

4每周獨自行動,為自己設計一場奇遇。

《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啟動創造力12堂課X安頓身心68個練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