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琴大師 林立正】斲琴不要斷了傳承 文/記者路梅 |2018.08.05 語音朗讀 34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林立正用電鋸取琴面直線部位的外形。圖/中新社 林立正為琴面上鹿角灰。圖/中新社 林立正與兒子林法一起製琴。圖/中新社 文/記者路梅 年輕時打漁為生,如今卻是斲琴藝術領域的第一人。2009年獲選為「台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的林立正,是台灣第一位在斲琴藝術領域獲得官方肯定的藝術家。他師從古琴音樂家孫毓芹,一生製琴超過百張,修復的古琴也超過50張,台北故宮的元琴「雪夜冰」、張清治教授的唐琴「桐雅」、畫家蔡本烈的宋琴「松風致和」、香港唐建垣的元琴「青山」、孫師的明琴「鏗韶」等,都在他的精心修復下,恢復了外觀,連彈奏出的音律都彷彿「活了過來」。 他本是一名漁工漂泊海上,而立之年卻一頭栽進古琴世界,以妙手仁心讓千年老琴重生、再鳴太古之音。他踏遍兩岸覓良材,斲之成器要將中華經典長流傳。台灣斲琴大師林立正對來訪的中新社記者說:「我這一生沒有別的東西,就是琴了。」 祖籍山東,林立正幼年隨家人來台,青年時在漁船上工作。三十歲時,有位朋友想學古琴卻買不到,問他能否幫忙做琴。「我會一點木工和漆工,覺得這很簡單。」現年七十四歲的林立正回憶,動手才發現很多地方不明白,「做得不像樣」。後來找到古琴名家孫毓芹,經他指點,林立正才慢慢摸索到製琴門道,譜出一段二十餘載的師生情誼。 音質鬆透空靈、外形雅致內斂、做工用料上乘、能傳世的才算好琴。「做不好我就不服氣」,林立正放棄了出海,沉浸在琴的世界,研究木質、漆性,進山找木頭、看割漆,到校園旁聽木材物理、化學課程,「連做夢都在製琴。」 木材,直接決定琴的音色。存放時間愈久遠,木材中殘存樹脂和水分減少,細胞內空間變大,傳音快、共鳴好,才能奏出「鐘鼓之聲」,林立正說:「至少要明朝以前的木頭才好,但在台灣不多見。」為尋良材,他幾乎每年都往大陸跑。 在林立正位於台北關渡的工作室「梓作坊」牆上,掛著一段福建漳州南山寺的房梁木,那是一九八○年代,他徵得寺方同意,用新木材換回來的。這塊唐朝建寺時使用的木材,距今千年,輕拍聽其聲,溫潤鬆厚如樂音。用它裁鋸出的琴材觸感柔軟似絨布,製出的琴音質上乘。 憑著一股執著勁頭,林立正對每道工序「吹毛求疵」,將斲琴技藝提升至藝術創造之境。至今,他仍不斷研究、改進琴腹內結構、尋求音質提升,且堅持使用大漆、鹿角霜等天然原料,認為唯有它們能與琴體和諧共振、琴音長鳴,這是現代工業黏合劑與塗料遠遠所不能及的。 期盼遇到懂琴人 製琴之外,林立正修復過數十床老琴,其中不乏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夜冰」這樣的元代名琴。讓林立正最有成就感的,則是耗時兩年讓唐代古琴「桐雅」重獲新生。「那是我見過老琴裡聲音最好的,上面布滿了不同朝代文人的落款,有倪瓚、王陽明,真是奇妙。」 一九七七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帶著錄有古琴名曲《流水》的唱片飛向太空;二○○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對林立正來說,琴像孩子,又像摯友,賦予它生命,也向它傾訴,「古琴是中國人的樂器,隨著中華文化延續幾千年至今,有我們的人生哲學在裡面,它的樂曲深入人心,無可取代。」 林立正捨不得售琴,卻也盼它們遇到懂琴人,得到善待。「琴是樂器,要不斷彈奏才能延續生命,音質也會更好。如果只擺在櫥窗裡看,反而容易損壞,對琴不公平。」今年五月,林立正去了趟北京,想在那裡設立工作室。「大陸的老琴更多,我想盡自己的力量,能救一個是一個。」他問記者:「聽說大陸出台了『三十一條惠台措施』,不知道有沒有適合我的?」 互動應長流不息 一九九○年,時任台灣和真琴社社長的林立正成為兩岸古琴交流的首航人。此後多年,他參與及主辦過十多次音樂會、座談會等兩岸古琴交流,推動台灣古琴界進步。現在退休,他仍主張這樣的互動應長流不息。 「坐在琴上長大」的次子林法,是林立正最默契的夥伴與知音;十餘歲開始學古琴,曾赴北京就讀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演奏專業,現已是台灣著名古琴演奏家。他與父親一起製琴,開設「太古琴館」教授彈琴,常往來兩岸教學、演出。 「梓作坊」常年開班教授製琴。去年開始,林法通過網路招生,報名的人多起來;除了長期的傳承班,還增設短期體驗班,父子更加忙碌。「我想把這幾十年探索總結的技術詳盡記錄下來,出一本叫《斫匠工譜》的書,希望能讓後人少走彎路,斲琴不要斷了傳承。」林立正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集合智慧,把古琴發揚光大。 「我是琴奴,為它而忙!」工作室閣樓裡掛滿了林立正收集的木料,他製琴選木料都會用厚一些的,彈奏年頭愈長聲音愈好。「這些老木頭最幸運的事就是遇到我,成為樂器,發出最美的聲音。」他一邊仔細地給製作中的琴身刷漆一邊說:「有人爭現在,有人爭永遠。我爭的是永遠。」 前一篇文章 陝拾叄創辦人 巫春燁 用台灣創意 做陝西好滋味 下一篇文章 【古琴技藝傳承路上】林法是我真正的知音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2【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3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4祈福.勝尾寺2025.10.2005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6【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7【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8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9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10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