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參選公職者,用「小額捐款」募集競選經費的作法不稀奇,但是像台北市長柯文哲這樣,募款網站上線之後,有意捐款者瞬間湧入,幾乎像是天王天后演唱會「搶票」般讓電腦系統當機,且在半天的時間內,就募到三千萬元競選經費,遠超過預期金額的狀況,足以成為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柯文哲這次募款效應,至少可從四個層面分析:
一、大量話題性與媒體曝光度。柯文哲原本就是媒體寵兒,走到哪都有大批記者隨行,不但他自己的一舉一動(例如半夜四時還在「電音趴」熱舞)是話題,連身邊的人(例如媒體事務幕僚「學姐」)也能成為焦點。
但柯文哲總能突破自己的被關注能量,這次快速大量湧進的小額捐款,又引出大量的媒體報導,也提供民眾議論的話題,宣傳與造勢效果不言可喻。
二、再次顛覆傳統選戰打法。雖然從四年前的「白色力量」開始,柯文哲就是走「非典型路線」,但四年前民進黨禮讓柯文哲,沒有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因此柯文哲大體上是以綠營支持者為底,向中間走,尋求中立乃至淺藍選民認同;這次競選連任,民進黨自推候選人,國民黨也有資深專業立委挑戰,柯文哲不但持續「非典型」,甚至進化到「2.0版」。
柯文哲至今沒有真正「跑選舉」,但是在日常行程中,又處處有「爭取支持」的影子,在藍綠兩黨夾殺下,依舊淡定,民調卻一直處於領先群,完全沒有因為缺乏政黨奧援而受影響;相對的,民進黨的執政優勢跟國民黨過往擅長的組織戰,到目前為止在台北市都難見施展。
三、相當程度證明了「網路聲量非幻象」。在過往一般印象裡,「網民」是一群在鍵盤上積極、但實際行動力極弱的特殊族群,他們在網路上若對某個議題「宣戰」,一夜之間可以有上萬人響應,但真正要他們行動(例如站出來遊行),可能僅數百人。
也因此,傳統觀念認為,網路上的聲量,不能等同於真正的支持度,更不用說化為實際的選票;但是在柯文哲這次的募款上,我們看到這三千萬元是網路支持者真槍實彈的奧援,他們願意用「搶票」的精神捐錢,相當程度代表要他們站出來「投票」的可能性提高許多;換言之,網路聲量跟實際選票之間的距離,極可能已經大幅拉近。
四、柯文哲效應席捲年輕族群。網路重度使用者,多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朋友,柯文哲網路募款反應佳,也代表他在年輕族群當中獲得高支持度,這群人將是未來選舉投票人口的主流,也是柯文哲是否能夠成功連任的關鍵族群。
隨著科技進步,選民結構年輕化,以及政黨、社群凝聚方式的變異,未來的選戰打法,勢必跟過去愈來愈不同,傳統的人際組織戰、媒體文宣戰,將逐步被網路戰、社群戰取代;柯文哲效應是一個例子。
但更重要的是,朝野政黨的主事者,能否洞悉表面現象背後的趨勢意義,與時俱進,調整戰法,甚至在推出人選時,就把相關因素考慮進去;否則,勢將無法跟上時代腳步,最後連自己為何落敗都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