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三代同堂平順融洽的生活,常為鄰人所稱羡。提及與公婆的互動,讓我想起近三十年的往事。如今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不但家和萬事興,更讓我享有多一對父母的慈愛。 圖/如地
我們家三代同堂平順融洽的生活,常為鄰人所稱羡。提及與公婆的互動,讓我想起近三十年的往事。如今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不但家和萬事興,更讓我享有多一對父母的慈愛。 圖/如地
文/呂慧齡
我們家三代同堂平順融洽的生活,常為鄰人所稱羡。提及與公婆的互動,讓我想起近三十年的往事。如今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不但家和萬事興,更讓我享有多一對父母的慈愛。
剛踏入婚姻時,傲慢心作祟,無法接受自認社經地位不錯的情形下,要面對一堆家事及公婆的管束。思緒終日環繞著不平的困惑而憂悒寡歡,為什麼我不可以僱傭代勞?為什麼我沒有自主權?
向高中好友抒發心情,她傳授許多對付公婆的方法……
永遠不會忘記那天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好友為甚麼不用「對待」,而要用「對付」?
那次會面後,不再主動找她。雖然不滿自己的婆媳關係,但也不認同她的婆媳相處方式,深怕被她挑弄影響。
好友斷斷續續來電,強調她在家裡如何強勢,駕馭老公、壓制公婆,自己有經濟能力,沒有甚麼不可以。數年後傳來,老公有外遇,讀幼稚園的孩子說她太兇,比較喜歡那個阿姨。最後,她還是自以為強勢的主動和老公離婚,孩子也不要了。
人與人之間應是真心「對待」,不是居心「對付」!
心態會影響我們做人處世的成敗,不同的觀念造成我與好友不同的命運。幸好當時心中明辨是非的一把尺,讓我在忍耐求全中,體認公婆的用心,怕我年輕不會理家,迷失在逸樂虛榮中,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更明白他們要的是一個能傳承樸實家風的媳婦,不是一個有學經背景的人。
近年來因緣具足,有幸接觸佛教,常去道場聽經聞法,在出發前,我會將工作安排好、家事打點好。剛開始,婆婆難免嘀咕微詞我經常外出,我告訴她,「放心!過去的我,或許表現不盡如意;現在,佛陀會教我怎麼做個好媳婦!」婆婆一臉狐疑。
我引用星雲大師《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其中一段白話訴說《玉耶經》:「永離所生之家,而以夫家為家,與夫異體同心,事夫父母,如事所生父母,尊崇敬慎,無憍慢之心,善治家事,能接賓客,豐富家庭,揚家名聲,此為婦人之道」。
內容中闡明著婦人與家的關係:「婦人到了丈夫的家,始盡為婦之道,稱為歸家」,「那個所生父母的家,是暫時的假家」,「進到丈夫的家,才是歸到真正的家」。
婆婆聽了心生歡喜的、安心的笑說:「佛祖也會教人做個好媳婦喔!」
很慶幸地在過去的歲月中,理智克服了情緒,體證本書的這段話:「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內心的一念柔軟,諸佛菩薩的慈悲便瞬即加持湧現,啟發我們的智慧。」
感謝外子曾在我偶有埋怨時給的提醒:「日後妳也將為人婆婆,妳要把現在婆婆給妳的好,轉給媳婦;也要有能力把妳認為婆婆沒給妳的好,留給媳婦!」我常常反思這段話,在我們婆媳之間的磨擦就消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