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蔡麗真
文/呂慧齡
從事醫療專業的我,鄭重地告訴身邊的親友:「進入道場禮佛、聽經聞法,是正信,不是迷信。」
佛陀的教理是對治分別,若我們的內心充滿慈悲、忍辱、平等、包容,願意發心奉獻、精進付出,起心動念都與佛法相應,見賢思齊諸佛菩薩轉念的般若智慧,就能從有我到無我,從我執到放下。當心中有了光明,就不會煩惱無明。
日常生活無一不是修行,法師教導「觀之以行,行之以觀」來隨時守護我們的身口意。也就是說,在行為之前,先觀照思惟怎麼做?行為之後,還要觀照反省做得是否正確?有了觀照,就會有好的觀念與想法。所以,觀照是行為的依靠,行為是觀照的實踐。
曾經疑惑,為什麼要共修?只要虔誠,難道不能獨自修行嗎?
歷經一段時日,體會到自修容易忽而勇猛,引來身心疲累;忽而怠逸,導致退失道心。又由於人的念頭飄浮閃動,容易散心妄念,往往「當局者迷」而不自知,倘若沒有正知正見,如同盲修瞎練,容易偏離正軌。
終於明白,世界各大宗教都採行集體祈禱、禮拜、讚頌,正是要透過眾人共修虔誠專注的力量,成為無形的共鳴。在相互輝映與激勵中,彼此照應,互相糾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使人逐步前進,得到心靈的成長與人格的昇華。
每當我進入清淨莊嚴的道場,都能感受到寧靜安詳的殊勝氛圍,讓人自然地攝受身心,沉澱紛馳的雜念。藉著悠揚的梵唄,歌頌讚歎三寶的功德,學習諸佛菩薩的慈悲方便,可以開拓心量,廣結善緣,發起宏大的菩提心;在恭聽法師的講經說法中,生活的波折障礙因而獲得疏導及化解,猶如在黑暗隧道的盡頭,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在佛門,吃飯也是一種修行。從「過堂」中,我學習到佛門的威儀,修鍊自己的分別心。法師教導我們要「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在「過堂」時,大眾一律禁語,專心用餐,對食物不起瞋愛執著之心,觀照每個當下念頭的起伏,用感恩的心進食。
我以恭敬諸佛菩薩的心,加入「行堂」行列,為「過堂」的大眾服務。透過每次「行堂」鋪排碗筷、添飯、夾菜、舀湯的過程,讓自己滅除我慢,漸漸懂得心要專注,身要靈活,「活在當下」的本來狀態。從歡喜發心付出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因此,深切感受到,道場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之家,是心靈的加油站。我們應該經常親近佛法僧三寶的信仰領域,到道場與眾共修,靠信仰佛教的明燈來指引,經由不可思議的洗滌與淨化的力量,調和身心,讓自己修定安心而得自在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