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歲鍾奶奶是App的試用者之一,現在溝通能力愈來愈順暢。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聽覺神經隨年紀增長衰退,不少長輩配戴助聽器後,仍抱怨「聽不清楚」,便把助聽器置之高閣。台北榮總團隊研發「聽能復健平台」App,將生活用語建檔,讓戴助聽器的長輩不用到醫院,在家即可用手機進行聽力及適應訓練。App將於二周後在iOS系統上架,供民眾免費下載。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黃啟原表示,成人正常聽力為十到二十五分貝,輕度聽力損失為二十六到四十分貝,中度為四十一到五十四分貝,中重度則是五十五到七十分貝。通常聽損達四十分貝就會影響日常生活,需治療及配戴輔具。
黃啟原說,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三百萬以上,根據先進國家指標,老年人聽損的比率高達三成多,亦即約有一百萬的老年聽損人口。他強調,聽損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老化感音性聽損,男性平均四十歲會慢慢出現,女性稍晚,但工作環境吵雜或生活習慣不佳,例如經常戴耳機聽音樂,也可能使聽力提早惡化。
「聽損患者比較能聽到高頻聲,當聽不清楚聊天對象聲音,會請對方大聲重複一次,就可能覺得對方在罵他」。黃啟原指出,聽覺中樞神經和情緒中樞神經連結,若放任聽力退化,不只影響溝通,使社交退縮,心情也會不好,心智能力還可能提早衰退。
北榮耳科主任杜宗陽則表示,除了使用藥物與手術,老年患者也需用助聽器增加聽覺接受力,但是助聽器一開,所有聲音都瞬間被放大,背景噪音常干擾,病人還是聽不清楚,也有人覺得戴著不好看,逾四分之一會退貨,除寄望助聽器愈做愈好,亦希望透過聽能復健來訓練病人。
聽覺辨識力 可增1成
「聽能復健」是指經由完善的聽損衛教、聽力評估與檢查後,再依病人的臨床診斷來安排聽能處置與治療計畫,雖然聽損不可逆,但靠著復健,讓聽覺中樞神經重塑,藉適當語音刺激與回饋練習,達到強化溝通效果,延緩聽損退化。
黃啟原近年為了配戴助聽器的聽損者,開發「聽能復健平台」App,提供生活常用語詞、句型,題庫有多種題型,可選擇不同程度的背景噪音,讓病人可加強訓練強度,且有讀唇畫面,可以訓練讀唇能力,希望增進病人的聽覺能力和信心。
過去病人只能到醫院接受聽能訓練,現在開發App,病人只要下載後就能在家裡使用,根據北榮團隊統計,使用過App的病人,可增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聽覺辨識力,即使沒有戴助聽器,病人也可從聽能復健中受益。
八十三歲鍾奶奶是App的試用者,中度聽損且開始口齒不清。她說,過去跟人講電話都雞同鴨講,到門診求診並接受聽能復健,現在溝通能力愈來愈順暢,「很感謝醫師幫忙」。
這套App將於兩周後上線,黃啟原表示,不只是年長聽損者可用,題庫有針對幼兒特製為圖示版,對於早期診斷出有聽損的幼兒也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