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將至,許多畢業生恐怕將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圖/新華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季將至。精神科醫師指出,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現實,近期求診患者增加二成,有些畢業生甚至出現合併其他精神症狀;如一名女大生,即因親友過度關心,壓力大到引發「焦慮合併自我傷害」。提醒國人,應重視年輕族群因「求職不順」引發的失業型情緒障礙。
二十二歲黃姓女大生,大學畢業準備求職,卻因過去對未來毫無規畫,根本不知道出校門後,自己可以從事什麼工作?幾次求職不順,加上親友的過度關切,讓她感覺食不下嚥、睡不安心,甚至出現以自傷來紓壓。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六月的失業率,以二十至二十四歲的一成二左右,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換言之,在大學剛畢業的族群當中,約每七至八人,就有一人失業。
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應屆畢業生因為對未來茫然,甚至是親友過度關心,造成龐大心理壓力,導致情緒障礙。上述黃姓女大生,被家人發現「自傷」行為,帶到精神科門診,經診斷是因「失業型情緒障礙」引發的焦慮症狀,合併「非自殺式自傷」疾患。
楊聰財指出,這種合併引發的進階症狀,好發於對壓力承受較弱、敏感,加上情緒復原較為緩慢的族群。當患者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用「自認有效」的壓力釋放方式,這種紓壓行為,雖不會導致死亡,卻因此常陷入無可自拔的惡性循環。
認知行為治療 轉化負面情緒
楊聰財說,失業型情緒障礙,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因為人際關係或其他身心社會功能上,遭遇重大壓力與障礙,因而引發焦慮症狀,會藉由重覆、蓄意自我傷害身體的行為,來抒發心中負面感受,以及解除身心所承受的壓力。
針對這類型患者,醫師會先協助患者找出壓力來源,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轉化過度的負面情緒,再搭配藥物治療,改善其失眠及焦慮症狀。必要時,也會建議患者接受進一步的心理治療。
楊聰財提醒,子女踏出校門那一刻,雖代表他已經長大成人,但在學習獨立、自力更生之前,父母與其過度關心,不如與孩子溝通,一起幫助家裡的「社會新鮮人」,找到適合的就業方向。同時,也應多了解彼此生活近況,子女如有睡眠障礙,或是情緒不穩定,應盡速陪同就醫,以免衍生其他精神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