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圖/River
文/惠馨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閨怨」一直都是宋詞的重要題材,甚至許多文人亦會以此作為「人生理想」追求的轉化主題,這次要介紹的詞作則為此化用的代表作。晏殊筆下面對心上人「渺不可尋」的憂愁,成為王國維心中「人生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註),開闊了本闕詞的解讀空間。將原本「傷離懷人」感嘆,一轉而為人生理想的「執著不懈」,並擴大婉約詩的「高遠遼闊」之情,故而成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以「檻菊愁煙蘭泣露」作為開頭,秋晨園中菊壟罩一層薄霧,煙靄瀰漫處彷彿脈脈含情,若有似無的距離感,給了詞人更多遐想與相思的空間。而這樣的想像正如蘭花葉瓣上的晨露,泫然欲泣的究竟是蘭花,亦或是詞人的眼淚?眼光往更近一點的視野凝神,發現窗邊簾幕壟罩著寒煙,隱約間一雙燕子飛過,帶來了無限唏噓!(連燕子都成雙成對,奈何我猶孤家寡人?)為何詞人面對雙燕飛會有如此情懷?於「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二句立刻解答。「離恨」之濃,連帶埋怨明月自顧自光照朱戶。然明月本為無情物,何以能知離恨苦?詞人以「投射」的情感寫明月,事實上表現著自己的莫可奈何。
經歷整夜的徹夜未眠後,下片以「昨夜西風凋碧樹」作為破曉的開端。徹夜未眠的昨晚,聽著整夜西風落葉,零落的不只是碧綠的樹,恐怕,更有詞人滿腔的相思吧!因此,在目光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極盡所能登高,只為了望向離人可能離開的方向,幻想奇蹟。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強化憑高望遠卻蒼茫不可觸的情懷,空遺滿腔惆悵要如何排解?詞人接著說「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高樓望斷仍不見來人,這樣的決絕是多麼令人難以忘卻。因此,詞人想寄一封信給心上所愛之人,殊不知這樣的起心動念都是奢求,山長水闊的現實環境如何能夠衝破,光憑熱情與相思又該如何抑制心中不斷溢出的想念?
多情,一直是詞人給人的想像。然而,本闕詞確實有其情多之處。不過,我們更願意將它解讀得開闊嘹亮些。如果人生必須有尋覓的過程,熱情必須有開端,那麼,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儘管登高望遠未必能夠目睹欲求之人,但如果能為了這轉瞬間的期待與渴求而更努力一些,也未嘗不是人生最美麗的片段吧!
註 王國維《人間
詞話》裡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