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共有十六所大學向教育部提出學雜費調整,調幅從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三點七五,預估有十八萬名學生受到影響。調漲尚待教育部審核,但已有大學生與相關團體在部門口抗議,其主要訴求是反對教育商品化,要求政府對大學補助。
其實在國內廣設大學之後,人人可上大學,這已經是高度的公共性和市場化發展,加上面對少子化,博士與教職間出現僧多粥少,大學經營早就處於紅海市場。
特別是當大學老師都得當起業務員去拉學生時,便可知定會面臨倒閉潮,調高學雜費以因應教育上的人力和知識競爭是必然的。
年年發生大學生和相關團體反對大學學雜費調漲,說穿了外部因素居多,一是為了讀大學,得背上畢業即欠債的壓力,再來是國內長期低薪困境,當學生面對已經非數十年前大學生如天之驕子、受過高等教育就會有高收入的人生茫然,無奈又無力,都讓大學生對本當調整的學雜費,有高度的被剝削感,認為這是整個體制對不同世代間進行的不公不義。
最後學雜費就和低薪過勞下的台灣諸多市場商品一樣,只好轉嫁給老師,又或者減少投資,能撐便撐免得客源流失,但教育能長期如此下去嗎?
政府在許多方面早就有補助大學,也就是說納稅人早就把公托到大學都當成國民教育去投資,有些大學能有小金庫,是靠校友捐資,但終究經費得面臨如年改一般問題,要長期經營和一定品質,便得由享受教育的學生自我負擔成本,政府目前所能做的便是合理分配資源給有心辦學者,而非偏厚公立大學。
張勳慶 (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