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香蕉價格再度低迷,產地價格平均每公斤六元,品質差一點的甚至只有一元,已不敷生產成本,農民求助無門,農委會官員竟然表示,希望隔日至少要十二元。猶記去年發生香蕉產銷失衡價格幾近崩盤時,該名官員強調無法強制蕉農不栽種,還是要尊重市場機制。怎麼短短數個月說法卻大不相同,難怪農民對於配合政策意願普遍不高。
針對香蕉價格暴跌,農委會召開記者會未提出讓農民有感的應變措施,還找來民間農產公司董事長,責怪農民愛種香蕉,卻不種植酪梨等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還說除非颱風來襲,不然這個價格是原本就能預期。
事實上,主要供苗的屏東香蕉研究所的香蕉種苗已經供不應求,政府早可預期種植太多,那麼政府究竟做了哪些應變措施?最終還是走上價跌慘況,證明了蔡政府施政能力不佳,應變力不足。
儘管記者會中有通路商表示,目前正協助促銷香蕉,盡量避免壞產地價格被破壞。但當時量販店販售香蕉每台斤售價還是要十五元,終端價格與生產端價格仍有很大落差。蕉農哀鴻遍野,消費者依舊無感,原因在於國內農產品產銷供應鏈過長,每個環節都會產生成本與損耗,加上利潤,造成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價格極大落差,也經常引發消費者和農民的抱怨。
在缺乏國際市場調節下,香蕉、鳳梨 、芒果等一旦盛產,就容易因產銷失衡導致價格暴跌,政府力挺的台農發開拓新興國際市場表現乏善可陳,無法扮演救援角色。近來我國政府雖宣稱已建構出可對農產價格及產銷做出預測的科學模式,有助於事先掌握菜價波動,實際成果還有待驗證。國內香蕉價格慘跌是事實,政府應該坦然面對先救急,安定民心再來談冷鏈建設及國際市場開發。
杜宇(台中市/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