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發了一篇名為〈遊走兩岸之間的脫台者〉專文報導,陸委會數日後表示,「脫台者」一詞不適用在台灣,網友也惱火台灣怎會和北韓等同。
若依BBC的報導,把台商,到中國大陸就學、教書都列為脫台者範圍,那國內上市櫃公司,外加在上海、香港掛牌交易者,可能大部分都可稱為脫台者或脫台企業。但實際上統計自二○○四年到二○一七年,只有五百六十七人放棄中華民國國籍,成為對岸國民。換句話說,和北韓的脫北者是完全不同,而是這段藍綠輪替主政下,我們對中國大陸在國力競賽上,是否一直自誤卻不務實,造成軟硬上的國力流失,本可用小國在國際大國間發揮的迴旋力量,因一廂情願下,造成人財兩失困局和棄婦窘態。
從這個方向去看脫台者一詞,自會發現這是國際市場的比較利益,許多國家企業都到中國大陸投資或人力進駐,中國大陸亦有企業到美國掛牌,而台灣的問題和矛盾心結,是何以我們透過人民選出的民主政府,竟會不如新加坡,藉大陸之力去壯大自己又不受制於他人。偏偏這個政府又是人民自己投票選出來的,於是又氣又惱,而內部又深陷在低薪過勞加五缺,看不到國家出路和隧道前的光,這才是政府和網民在對脫台者一詞不以為然之際,當去思考面對中國大陸何以會如此自信心不存,又為緊抓選票而向下盤旋。
一個國家要生存,除了主政者要維護國格外,更重要的是務實;同樣的,國民更要對自己處境有深切了解,看穿教條和意識型態到底是藥還是毒,何以在國際風雲變化中,我們老是被當成牌打,卻不能當玩家,裡面諸多因素中有多少是自身所造成。假如能看清看透,那脫台無懼,因為仍會把他國資源引回來台。
一個國家能成其大者,往往智慧和務實並存並懂得拿捏,若能從BBC的脫台報導看到和思考台灣未來,那才是格局。
張勳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