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談起「砷」,民眾大多會想起毒品「砒霜」,不少亞洲國家以稻米為主食,然而水稻具有吸收有毒物質砷的能力,使米飯中含有砷,並對健康構成威脅。大陸、日本、英國科學家團隊,近日找出一種新辦法,通過操控水稻基因,培育出較低吸收砷能力的水稻,能有效降低稻米的砷含量。
砷存在大自然中,以無機砷和有機砷等多種形式存在,無機砷毒性較高。攝取過量可能引發噁心、嘔吐、抽蓄等急性中毒症狀,或堆積於人體肝、腎中,抑制白血球、紅血球產生,也有研究證實,砷與皮膚癌、肝癌和肺癌等的風險有關。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土壤中的砷,因此對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而言,降低水稻中的砷含量是一項重大課題。
研究發現,水稻中的砷,大多通過一組運輸蛋白lsi1和lsi2,在水稻吸收「矽」時,一同的「混進」植物內。以往,科學家採用使這組蛋白基因突變的辦法,降低砷含量,但此舉「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同時也會降低矽的吸收,導致水稻減產。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趙方傑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另一組水通道蛋白「NIP1;1」和「NIP3;3」也具有運輸砷的能力,但它們對矽的運輸能力較弱。基於該特性,研究人員操控上述這兩組蛋白的基因,讓lsi1和lsi2運輸的砷無法留在植物體內,既達到了「解毒」的效果,水稻的產量也不會受到顯著影響。
這項研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2方法 可避免攝取過量
民眾若對米飯中的砷含量有疑慮,日前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麥哈爾教授(Andy Meharg),在電視節目中以三種煮飯方式示範,其中一種方法,可讓砷的殘留量降至最低,減少至原來的百分之十八。
麥哈爾教授的做法是:一杯米浸水泡一夜,第二天把水倒掉,加入五杯水把米煮熟,最後將多餘的水分倒出。針對這個做法,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葉宜玲表示,因為無機砷溶於水,雖然此方法可行,但也降低米中其他水溶性營養素,例如鐵、葉酸、菸鹼酸等。
葉宜玲指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攝取過量無機砷,第一,由於無機砷大多存在稻米的根部、稻梗及表皮上,因此精製白米比一般糙米的無機砷含量低。
第二,食物選擇上,民眾應以「多樣少量」為原則,由於砷可能透過生物累積,經食物鏈進入民眾的食物中,如蔬菜、奶類等,因此不須特別避開米食。多樣化食用稻米、小麥、小米、玉米等各種穀物,降低長期食用單一食品的潛在風險,而且多樣的食物來源,也有助於各類營養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