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前夕,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席「勞工平均薪資逼近五萬元」說,因為以平均薪資取代薪資中位數,引起上班族熱諷。
日前,施俊吉副院長又說,今年第一季實質總薪資為每月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二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因為加計非經常性薪資,不以可支配所得作為統計基準,顯然是企圖用統計數字美化薪資,以掩蓋貧富差距,同樣引起一陣批評。
股市上萬點,但並非每個股民都賺大錢;同樣的,不以薪資中位數做統計,少數高薪資者就可能拉高平均薪資數據,以掩蓋勞工的低薪慘況。
如果只以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總薪資,作為統計基準,把不確定性的獎金及加班費當作常態,卻未計入每個月扣除的勞健保費,也未計算將來退出職場時可能的年金與醫療保障金額,無法顯現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
房租讓無殼族喘不過氣,房價飆漲十幾倍的痛苦,我們如何衡量勞工的實質購買力?怎麼知道貧富差距有無繼續擴大?數百萬上班族當然心生怨言。
為了解決低薪,行政院為派遣工調薪、擬提高基本時薪,但這些作為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問題在於改善整體經濟結構,像是減低出口依賴、提升民間投資、促進內需、減少臨時派遣工及輔導低薪產業(住宿及餐飲業、批發及零售業、支援服務業等)轉型升級。
政府並應善用公權力實施勞檢,減少雇主的人力剝削,稽查企業盈餘是否合理分配等,如此,才可能扭轉低薪困境。
林嘉應(喜義縣╲水利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