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正在測試一條專門為自駕車開發的「智慧公路」,路面鋪設太陽能板、傳感器及電池充電器,為全球運輸業加速轉型預做準備。
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正在測試一條專門為自駕車開發的「智慧公路」,路面鋪設太陽能板、傳感器及電池充電器,為全球運輸業加速轉型預做準備。
圖新華社
編譯趙榮琳
中國大陸正在測試一條專門為自駕車開發的「智慧公路」,路面鋪設太陽能板、傳感器及電池充電器,為全球運輸業加速轉型預做準備。
山東齊魯交通發展集團在濟南市鋪設了這條1080公尺長的實驗公路,將上述各項設施都嵌入到透明混凝土路面之下。該公司表示,目前每天約有45000輛次汽車通過這條路,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能夠供應沿線的路燈及800戶家庭用電。
但齊魯集團不只是為了提供電力,還要使道路能夠與未來的汽車一樣有智慧。北京政府已宣布到2030年時全國10%的汽車將是自駕車,齊魯集團認為這正是加速交通現代化的大好機會,使自駕車能夠更精準地規畫路線,還能邊走邊充電,一切皆由路面完成。
該公司總經理周勇表示,「這條公路原本只走汽車,算是第一代產品;我們現在開發第二、第三代公路,為公路植入大腦與神經系統」。
在政府推動的「2025中國製造」計畫中,便包括智慧運輸系統。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袁鵬表示,協力開發自駕車與智慧道路系統是重點項目之一;「為迎接智慧汽車到來,交通部將協助提供智慧道路。」
第一階段涵蓋濟南周邊的道路,當地是中國重型汽車集團的總部所在地,與德國福斯MAN集團合資,吉利集團也在濟南設有車廠。
公路路面共分3層,上層是透光路面,使中層的太陽能板能夠接收到陽光;下層並裝有充電路及感測器,以監視溫度、車流量及載重量。道路雙向都鋪設太陽能板,與路邊的間隔還不到1元硬幣的厚度,駕駛人開車時不會覺得與一般路面不同。道路的使用壽命為15年,與傳統柏油路面相當。
由於實驗道路還太短,目前還不能做無線充電的測試。不過周勇表示,「從科技角度而言,充電不是問題。不過目前還沒有無線充電式汽車上路」。至於何時裝設感測器來傳輸數據,並對電動車的電池充電,齊魯集團還未確定。
中信證券分析師表示,太陽能公路的確有市場機會。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成本及可靠度,以及配套系統能多快到位。
法國布依格公司2016年便開始在諾曼地測試長1公里的太陽能道路,稱為「瓦特路(Wattway)」,是把太陽能板鋪在路面上,之後測試點已經擴大到20處,主要是為了發電,目前並無計畫對行駛中的電動車充電。
周勇表示,濟南試驗道路的成本約每平方公尺人民幣7000元,總成本約人民幣4100萬元;估計成本需降到每平方公尺人民幣3000元左右,才可能獲得各地普遍採用。初期成本偏高是因為齊魯集團自行研發科技及製造材料,因此量產後成本自然會降低。
研究計畫早在10年前就開始,鋪設這條路只花55天,2017年12月通車。路面具有太陽能電力加熱設施,通車不會受下雪及結冰的影響。周勇表示,「未來當汽車通過時,道路會分辨出車子的重量,及其他各種有用的數據。」
中國電動車銷售量已占全球的一半,預估今年各種「新能源車輛(NEV)」銷售量可能超過100萬輛,政府的目標是2020年達到700萬輛。北京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執行長余凱表示,到2025年時中國將有3000萬輛不同功能的自駕車。周勇強調,「新運輸業時代會比預期更提前來臨,因此必須確保道路也能與時俱進,配合自駕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