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巴托克生於匈牙利邊境的小城納吉聖米克羅斯。自小跟母親學琴,便顯露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八歲喪父後,母親為了他的音樂發展,帶著一家人輾轉搬遷到波左尼。
他十歲開始登台演出自己的音樂創作,後考取維也納繼續學習的獎學金。但為保存匈牙利人的音樂生命力不受外界污染,他毅然決定放棄機會,轉而就讀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
巴托克對匈牙利民族音樂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為了創作擁有自己民族風味的音樂,他甚至深入窮鄉僻壤進行民歌研究。畢業後他對民歌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延伸至東歐各國,甚至包括埃及和土耳其。
與此同時,他的創作風格也從早期的浪漫主義,演變成為民族樂派中舉足輕重的作曲家。在戰爭不斷的二十世紀初期,他懷著人民之間應當相互友愛的精神,含容各民族的音樂辭彙,收集超過八千首民歌,其中超過二千首曾經發表。民歌不但成為他音樂創作的泉源,也推動他在考察的同時發表不少民俗學論文。
巴托克在一九○七年被任命為布達佩斯匈牙利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這份教學工作持續了三十年。他樸素嚴謹地教學,並且致力於音樂創作。在他一生的音樂創作路途上,較早期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集《給孩子們》、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舞劇《木雕王子》、交響詩《科述特》等。
在他的創作高峰期,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包括獨唱及鋼琴伴奏《二十首匈牙利民歌》、鋼琴曲《小宇宙》、《弦樂和敲擊樂器及鋼片琴音樂》、《小提琴協奏曲》、《嬉遊曲》等。晚期的作品則有《管弦樂協奏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等。
當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陷入納粹勢力的猖獗時期,他被迫流亡到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民間音樂研究。巴托克在異鄉的生活十分貧困孤苦,疾病纏身,最終被白血病奪去了生命。
他的作品在他辭世之後越來越受歡迎,如今廣泛地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