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榮相館的攝影棚,在當年設備首屈一指。圖/修瑞瑩
館內還留有老式的蛇腹相機。圖/修瑞瑩
【本報台南訊】台南市南門路上的新光榮相館是少數仍使用膠片拍照的相館,最近店主人過世,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覺得難能可貴,決定把相館原樣搬回學校,永久保存。
捐贈儀式昨天在相館裡舉行,老闆娘王秀鳳與長子方祥秀把店裡的設備全部捐出,王秀鳳表示:「知道學校會好好利用,不會捨不得,覺得很安慰」。
新光榮由店主方榮靈經營,到今年剛好一甲子六十年,原本在他處,四十多年前搬到現址,店內至今仍保留著從一開始至今的攝影棚、暗房,連櫥窗的擺飾都充滿古味。
方榮靈本月初因病以八十五歲高齡過世,過世前王秀鳳找上在相館對面經營南門電影書院的南藝大團隊,捨不得把東西全部丟掉,「想看看學校有沒有用得上的」,結果南藝大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曾吉賢到館內一看,覺得到處都是珍寶,決定全部搬回學校,做為學生研究之用。
曾吉賢表示,方榮靈在去世之前還一直以膠片為顧客拍照,目前幾乎已沒有相館這麼做,都已數位化,但膠片能呈現的與數位完全不同,新光榮相館代表著膠片時代的點點滴滴,也是音像所長期以來在做的保存工作,在方榮靈過世前,已經由學生進行口述歷史保存,全店也都拍照,未來有機會原樣重現。
方榮靈原本學商,因為到相館擔任會計而愛上攝影,自學有成,曾吉賢表示,早年方榮靈為了學習新的技巧,還到國外觀摩,寫了很多筆記,至今仍保留,而當時拍照都是站得直挺挺,方榮靈從國外已學得抓拍的技巧,被拍的人可以自由活動,再由他抓拍,生動自然,攝影技巧深受顧客的喜愛。
曾吉賢說,膠片因為播放的設備難尋,很多人把保留的底片或影帶膠卷丟棄,也丟掉了一段記憶,事實上膠片的保存比數位好很多,數位感覺上不受限制,但事實上如果存在硬碟裡,很容易毀損而消失,反不如膠片上百年,只要適當維護都沒問題,即使有發霉等狀況,也可以修復。
搶救膠卷 回憶數位化
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長期協助保存舊有的膠片影像,多年來已搶救下兩百零四部的台語電影,最近還發起搶救家庭錄影帶,不少人拿影帶到學校要求轉為數位檔,留下美好回憶。
南藝大前任音像學院院長井迎瑞在擔任電影資料館長時,就陸續從民間搶救兩百部台語電影,而曾吉賢之前也從戲院老闆家中,發掘到台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膠卷,還曾到垃圾場裡挖出台語老片《媽媽為著你》,為保存老影像費盡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