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的「浣」其來有自,這看似洗濯食物的行為,主要是要軟化牠們前爪的角質層,使觸覺更敏感。圖/李文堯&林心雅(Wen-yao Li & Hsin-ya Lin)
文/林心雅(Hsin-ya Lin)
暗夜裡的閃亮睛光
記得和小浣熊初次邂逅,是在加州的優勝美地山谷(Yosemite Valley),當時天全黑了,園區披薩店燈火通明,戶外桌椅坐滿人群。我不經意望向附近黝黑林間,暗忖黑熊會不會被食物香味吸引而至,竟瞥見不遠處的樹上,有兩三隻灰色毛茸茸動物,在暗處映著幾點閃亮的睛光。
「咦,那是小浣熊耶!」文堯也瞧見了。以前在書上看過圖片,牠們眼睛周圍的黑圈,活像戴了一副眼罩的蒙面俠,長長尾巴上還有幾圈黑色環紋,十分容易辨認。這才曉得原來牠們是夜行者,通常到晚上才出來活動。顯然餐廳香味誘引牠們現身,躲在樹上伺機而動。
國家公園明文規定不准餵食野生動物,我們當然不會知法犯法,就在原地觀察。隔著距離加上光線很暗,也沒想要走近去拍照,怕把牠們嚇跑。
經過多年以後,隨著我們家後院「鳥自助餐廳」開張,涼棚下擺著葵瓜子花生與一盆清水,不但吸引眾多鳥雀還有(最初差點把我嚇個半死的)負鼠,竟還引來了比較罕見的小浣熊。
稀客大駕光臨後院
記得是在寒冷的冬天,也是在夜裡,我正在後院清掃、整理餵食器,為明早的鳥客人準備食物。突然聽到奇怪聲響,抬頭一看,有隻毛茸茸動物躲在右前方一排盆景後面。從體型大小,我原以為是鄰家的貓,但貓不怕人也從不躲閃。也不是負鼠,因為負鼠一旦被看到,要不一動不動,要不一溜煙竄逃。而盆景後面那隻,鬼鬼祟祟卻一直動來動去的。
來者究竟是何方神聖?忍不住把涼棚的燈全打亮,映照出那兩點睛光和那一副招牌眼罩。嘿,蒙面小俠原形畢露,居然是可愛的小浣熊大駕光臨後院了!
我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怕驚動牠,趕緊裝作沒事進屋把門闔上,順手熄了屋裡的燈,並叫文堯趕快來看,接著就躲在窗邊偷窺小浣熊行為,才發現牠果然是被花生吸引來的。
接下來好一陣子,小浣熊不但經常在夜裡現身,甚至「好康倒相報」,跟兩三位同伴一起大駕光臨後院。可惜我無法分辨牠們是男生女生,因為雄雌外貌一模一樣。但我卻很快就發現牠們都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行為,就是拿起花生時,不會立刻放進嘴裡,而是先把花生拿到水盆裡,洗一洗再吃。
浣熊的「浣」其來有自
查了書才知,浣熊主要是靠觸覺,視覺並不發達。牠們「超敏感」的前爪是由薄薄的角質層保護,水可軟化角質層,在溼潤之際變得柔韌。這就是為何牠們要把花生放進水中搓揉,那看似洗滌的行為,原來是要增加前爪觸覺的敏感度。而中文之所以稱牠為「浣」熊,正因這種「食前會把食物放在水中洗濯的行為」。
浣熊學名Procyon lotor,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是北美原生物種,身長四十至七十公分,體重一般為五至十公斤,有些可超過二十公斤。英文稱為raccoon,也稱「普通浣熊」(common raccoon)或「北美浣熊﹂(North American raccoon)。
那麼為何稱為raccoon呢?原來可溯自波瓦坦(Powhatan)原住民語言。十七世紀初期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在今日維吉尼亞州幫英國皇室建立殖民地詹姆斯鎮,用當地土話將浣熊寫成「aroughcun」,此字之意是「喜歡用手刮東西的傢伙」,後來美國東部的早期英國移民把它簡化且誤念為raccoon,故名。浣熊還有個不雅的別稱──垃圾熊貓(trash ponda),可能是因為牠們太喜歡在垃圾堆裡翻找人類的食物了。
城市是絕佳的棲息地
浣熊最與眾不同的三項特徵,就是那副眼罩、尾巴上的黑環、還有靈巧的前爪。牠們一般在夜間活動,食物葷素不拘,但喜歡容易捕食的獵物如魚類、兩棲動物和鳥蛋。
生物學家發現浣熊智力很高,形容牠們是「聰明的野獸」,而且「其狡猾程度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狐狸」。牠們原本棲息於落葉混合林,隨著人類開發的腳步,目前分布範圍已擴至山區、沿海都市地區,幾乎遍布北美。二十世紀中葉因人們刻意引渡,也分布於德、法、瑞士、丹麥與日本等地。
「對浣熊來說,城市是絕佳的棲息地。」多倫多市約克大學的心理與生物學副教授蘇珊.麥唐納解釋:「城市有許多很棒的地方能躲藏,也有很多好吃的垃圾,這對幾乎什麼都吃的動物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浣熊聰明好奇加適應力強,很快就摸清在人類城市生存之道,不僅吃住無虞,還擴充領域占盡演化優勢。因其身手靈巧或具破壞力,被有些人視為討厭鬼並刻意驅趕。但是呢,就像鄰居丹尼斯會刻意擺出狗餅乾招待,看到這麼聰明可愛的小東西,我只會擺更多的花生並備好一盆清水,歡迎牠們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