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北美大地】美洲紅隼 北美最小的獵鷹 文/林心雅(Hsin-ya Lin) |2019.05.26 語音朗讀 55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多年後,在亞利桑納州的沙漠博物館看到人工圈養的美洲紅隼,白色臉頰上有兩道垂直狹窄的黑色面部標記,彷彿戴著臉譜。圖/李文堯&林心雅(Wen-yao Li & Hsin-ya Lin) 在新墨西哥州阿帕契之林野生動物保護區,首次瞥見美洲紅隼公鳥美麗的身影;此鳥身長僅22至31公分,是北美最小的獵鷹。圖/李文堯&林心雅(Wen-yao Li & Hsin-ya Lin) 在阿帕契之林保護區,看到美洲紅隼母鳥,顏色較不鮮豔,腹部也沒有黑點。臉部雖和公鳥相似,仍被歸類為雌雄雙態。圖/李文堯&林心雅(Wen-yao Li & Hsin-ya Lin) 美洲紅隼 在1歲即臻於性成熟,野生壽命平均不到5歲,圈養則可活到17歲。圖為年輕成鳥,腹部較白且黑點明顯(圖片提供:Steve Hillebrand of US Fish & Wildlife Service,公有領域) 文/林心雅(Hsin-ya Lin) 將近二十年前,記得是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帕契之林野生動物保護區,我們以車子做為偽裝網,龜速地行駛於崎嶇不平的土石路上,不時左顧右盼,希望能發現新的野鳥。 在這片以北美冬候鳥著稱的保護區,遍布沼澤溼地和引水渠道,還種植了玉米為候鳥提供過冬食物。如此特意經營的棲息地,每年冬天從十一月中旬到隔年一月下旬,吸引了成千上萬隻沙丘鶴、雪雁與各種鳥類來此過冬,此外還能看到較罕見的珍禽。 猛禽體型比鴿子還小 事實上,北美很多野鳥,我們都是在這個保護區首次親眼看到,留下無數深刻的回憶──其中,外貌相當吸睛的美洲紅隼,便是其一。 第一次發現此鳥,是在豔陽高照的近午時分,見牠停佇於路邊高高枝頭上,後方襯著湛藍晴天;其體型似乎比鴿子還小一些,但棲息姿勢卻像老鷹一般,是直挺站著的,不時拍打牠的長尾以保持平衡。「咦,那是一種鷹嗎?怎麼會這麼小一隻呢?」輕輕把車窗搖下,再很慢很慢地駛近,用望遠鏡仔細觀察。 「哇~牠身上顏色好多種,長得很漂亮耶!」立刻翻閱手邊北美鳥類圖鑑,原來此鳥英文稱為 American Kertrel,根據傳統分類,牠們是北美洲最小的獵鷹,身長二十二至三十一公分,體重從八十至一六五公克不等,翼展五十一至六十一公分。雖然雌鳥和雄鳥身體羽毛顏色有些相似,但仍被歸類為雌雄異形(或稱兩性雙態),雌鳥身型比雄鳥大約10 %到15%。 羽色多彩臉譜變化多 美洲紅隼除了身型嬌小,也是北美所有猛禽中最豐富多彩的一種。我們看到的應該是男生,有藍灰色翅膀,澄白色腹部上面有黑色斑點,背部和尾巴有點兒類似鐵鏽色。但因牠高高在上,臉部細節還來不及看清,牠就咻地飛走了,令人扼腕不已。 幸好在多年以後,我們在亞利桑納州的沙漠博物館,看到人工飼養的、已被馴服的美洲紅隼,工作人員讓這種漂亮小猛禽站在他所戴的皮革手套上,熱心解說之際,還不時轉換角度讓我們順利拍攝近距特寫。 這才發現此鳥的長相非常有趣:臉部為白色,藍灰色頭頂戴著一頂鐵鏽色小帽,最特別的是,臉頰上有兩道狹窄垂直的黑色面部標記,活像戴著一具臉譜似的。比起顏色單一的金鵰或氣宇軒昂的白頭海鵰,美洲紅隼彷彿像一隻十分討喜的迷你貓頭鷹,相形之下真是太可愛了! 解說員介紹說,美洲紅隼通常在白天捕獵,主食是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小型囓齒動物和鳥類,常見的包括蚱蜢、蟬、甲蟲、蜻蜓、蠍子、蜘蛛、蝴蝶、飛蛾,此外還有田鼠、老鼠和蝙蝠等,有時也吃小蛇、蜥蜴和青蛙。 有人曾報導牠們甚至能抓到比自己還大的獵物如松鼠。解說員還進一步示範,美洲紅隼獵食技術包括在空中盤旋、低空飛行、或在半空中追逐鳥類和昆蟲,其捕獵方式主要特徵,是沿著路邊或空曠地在高處棲息(如樹木、柵欄柱,或架空電線)並等待獵物主動靠近,真的就像我們第一次看到時的場景! 分布廣闊棲地多樣化 其實美洲紅隼分布廣闊,繁殖範圍從阿拉斯加中部延伸至加拿大北部,往南遍布整個美國,乃至墨西哥中部和加勒比海地區。牠們適應力強,能生活在各式各樣棲息地如草原、田野、沙漠等地區,只要有狩獵的開放空間和可築巢的洞穴,甚至在城市和郊區都可能看到牠們的蹤影。 此鳥習慣在洞穴築巢,卻缺乏挖掘洞穴的能力,因此會利用啄木鳥洞、天然樹木洞穴、岩石裂縫甚或人造建築物的縫隙繁衍下一代。 在繁殖期間,母鳥通常會下四個至五個蛋,並負責孵蛋,公鳥僅偶爾幫忙。孵化期一般約三十天,幼雛孵出之後快速生長,約莫兩周便能達到成鳥體重,約二十八到三十一天羽翼即發育完全,能夠離開巢穴了。 生性凶悍不敵殺蟲劑 年輕的成年紅隼可從一歲開始繁殖,儘管生性算凶悍,但因體型嬌小,仍會成為其他大型猛禽(甚至烏鴉)的獵物。牠們壽命不長,野生的美洲紅隼平均活不過五歲,目前已知活得最久的是十四歲又八個月。若是人工圈養,則可活到十七歲。 根據北美育種鳥類調查,美洲紅隼是北美大陸最常見的獵鷹,但在一九六六年至二○一五年間,種群數量減少約50 %,可能因為食物來源減少、其所賴以繁衍的死樹被砍伐清除,或接觸殺蟲劑和其他污染物。其實對於美洲紅隼來說,殺蟲劑最大的問題在於會殺死昆蟲、蜘蛛、以及其他鳥類所賴以生存的食物。 所幸今日牠們仍普遍分布。而自己又何其有幸,竟能如此貼近地拍攝到這麼漂亮多彩的、北美最小的猛禽。 前一篇文章 【自然筆記】看到藍鵲 下一篇文章 路上遇見牠 不一定要相救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作者其他文章【相遇北美大地】 北美灰松鼠【相遇.北美大地】沙漠中的吉拉啄木鳥【相遇.北美大地】多彩的美洲鴛鴦【相遇.北美大地】玫瑰琵鷺 粉紅佳人 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