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 在日昇日落中歌唱

文/曹郁美 |2018.03.29
1066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許多音樂電影皆由音樂劇改編,而音樂劇又多由文學作品而來。故而文學、音樂、電影就一脈相承了,《屋頂上的提琴手》即是成功之例。

一八九四年烏克蘭猶太裔作家沙勒姆.阿雷徹姆創作了《特維與女兒》,是最早的故事原型,一九六四年美國把它改編為音樂劇時易名《屋頂上的提琴手》,在紐約的帝國歌劇院上演後好評不斷。一九七一年誕生了電影也取名為《屋頂上的提琴手》,更是轟動世界,一連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及義大利金像獎,風光一時。

為什麼提琴手要登上屋頂演奏?因為「傳統」(Tradition),這是片中的一首歌,也是全片的核心主題,故而在香港上映時,片名改為《錦繡良緣》就過分通俗、失去寓意了。

電影的故事背景是一九○五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境內,一個名叫安納特夫卡的村莊,流離失所的猶太人群居此地,他們生活清苦,卻樂天知命。他們知道若登上屋頂拉小提琴絕對要小心,否則就有跌落摔傷之虞。也就是說,拉琴讓人快樂,失足很危險,其平衡之道就在「傳統」二字;因此他們雖然備受歧視,卻不忘苦中作樂,因為有「傳統」的支撐,把他們的感情凝聚在一起。

劇中的靈魂人物是這位賣牛奶維生的爸爸名叫特維(Tevye),他有五個女兒,依照傳統女兒的婚事是父母決定的,偏偏大女兒、二女兒都拒絕安排,執意嫁給自己的意中人,老爸該怎麼辦呢?只好對老妻撒了謊,幫助女兒婚事過關,過程有趣又帶點荒謬,讓觀眾開心一笑。到了第三個女兒,老爸生氣了,說什麼也不答應,因為女兒的意中人是異教徒(東正教),於是這女孩離開了家庭與愛人私奔。一向恪遵傳統的老爸特維,面臨價值觀的改變幾乎要崩潰!

此時風聲鶴唳,在沙皇與哈薩克人的逼迫下,命令這個猶太社區在三日內要遷離,該去哪兒呢?特維夫婦一家人收拾細軟倉皇出走,準備投靠國外親戚,其他親族好友也將一一離散,原本熱鬧有活力的村莊頓時成了一座死城,這是多麼傷痛的悲歌。

最後,提琴手又在屋頂上拉弓奏弦,在樂音飄盪中他們面對遙遠的、不可知的未來。沒關係,「傳統」仍將繼續……

本片最大特色在於,全片沒有俊男美女,也沒有百老匯音樂劇常見的華麗熱鬧,而是以流浪的猶太民族為藍本,述說一個關於土地情感、人文關懷、平凡人的生存之道等等,這樣宏大的主題卻以一位小人物為中心,一一鋪陳開來,讓人在一首一首動聽歌曲中產生共鳴與省思。

最知名的曲子該是〈日昇日落〉(Sunrise Sunset)了,導演營造這樣的氣氛:暮色蒼茫,全村人們手持蠟燭,神色莊重地走向廣場,新人出現了。此時特維夫婦唱出感傷心聲:「這就是我拉拔長大的小女孩嗎?這就是那個在玩耍的小男孩嗎?我不記得他們怎麼就這樣長大了……」猶太風情與現代旋律的交織,成為全片最感動人之處。

另外,特維高唱〈如果我是有錢人〉(If I Were A Rich Man),唱出窮人的白日夢,是另一首討人喜歡的歌。

最後要談一件有趣事:近代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十個有八個是猶太人,例如亞沙.海菲茲(Jascha Heifetz)、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等,這是何故?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這樣說:「要知道,要是想在腋下挾著一架鋼琴逃出歐洲,那可真不容易啊!」可不是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