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啟動三○一條款,簽署了《中國經濟侵略備忘錄》,將針對一千三百項價值高達六百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產品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大陸不甘示弱,揚言奉陪到底。儘管雙方有六十天的磋商期,但是中美掀起貿易戰的烏雲已然籠罩全球,台灣當然不會免於這波貿易戰的風暴,必須全盤規畫新的經濟發展策略,以應變新局。
川普上台後以「美國優先」政策首先叫板中國經濟侵略,除了在國安議題上,在南海東海不斷升波,經濟貿易上更是頻頻出招。上月以國安理由啟動對進口鋼鋁課徵高關稅之後,緊接著祭出三○一條款,雙方貿易戰似已難避免。儘管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表示,雙方要以談判化解分歧,如果貿易戰一旦開打,將沒有贏家;白宮官員也表示,美國無意展開貿易戰。
雖然貿易戰開打將引爆全球保護主義的再興,沒有贏家,但是這場無形的戰爭將長期持續,畢竟中美競逐國際龍頭地位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話語權已經逐漸旁落被大陸取代;如今雖以印太戰略因應,但是亞太周邊國家也不敢太選邊站,因為中國大陸崛起,美國的影響力是在式微中,包括南韓、菲律賓、越南都逐漸轉向。更何況面對未來經濟前景,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的發展,誰掌握了全球貿易規則的話語權,誰才是真正的龍頭老大。這場貿易洗牌的過程漫長且震盪極大。
美國此次展開貿易戰的策略是以技術圍堵中國大陸,針對《中國製造二○二五行動綱領》的項目,延緩大陸在半導體、資通和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速度。大陸推出的一帶一路則可以拓展海外市場,緩解美國制裁的壓力。大陸也不斷轉型,展示它將由出口大國轉變為進口大國的決心。雙方在技術和國際宣傳策略的角力更是一場長期戰爭。
中美雙方已經針對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在內的貿易展開磋商,中方提出包含降低美國進口汽車關稅、增加採購美國半導體、擴大美國企業參與大陸金融業等。不論談判結果如何,都將牽動中美未來產業競爭以及全球貿易的變局。台灣處在美中之間,雙方都占台灣貿易出口大宗,美中台供應鏈的完整性是支撐台灣經濟成長與發展的動能,這波貿易洗牌對台灣的影響自不待言。
美國針對進口鋼鋁課徵關稅,台灣就首先遭殃,政務委員鄧振中赴美爭取國家豁免權沒有成功,美方認為我國鋼鐵產業使用大陸的原料。相對的,南韓以同意對美進口車在安全和環保條件上給予彈性,而獲得永久豁免權,顯然台灣還必須釋出一些籌碼。不少人擔心台灣勢必要以進口美豬美牛做為交換,否則無法獲得豁免權。
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互動緊密,美國透過各種恩威並濟的方式逼迫台灣選邊,如果說鋼鋁關稅是一根棒子,最近通過的《台灣旅行法》就是一根蘿蔔,我方目前選在美國這邊固然是因為意識形態對抗大陸,但是貿易的動態變化卻攸關台灣經濟的生死。蔡政府必須放大格局,放棄意識形態的拘限,看清楚世界的變局,規畫一條長遠而可行的經貿和國家發展策略,為台灣謀生路。